文化女使者推动丝路“民相亲”

2016-11-24 11:45:39来源:中国妇女报
字号:

2016中越(东兴-芒街)青年界河联欢活动现场。


发端于秦汉之际的海上丝绸之路并不只是一条贸易之路,更是一条文化交流之路,友谊传播之路。

海上丝绸之路所连接的各国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多元的文化习俗,通过这条海上丝路的贸易往来,国与国之间也实现了科学、文化以及宗教的交流,不同文明在交流和碰撞中实现了伟大的融合,时至今日,人们依然能从沿线各国的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中,感受到似曾相识的精神纽带。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文化则是民心相连的黏合剂。“一带一路”的内涵早已超越了加强经济纽带的范畴,而是覆盖了文化、教育等广泛领域,当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航程开启,文化依然是让各国民众心灵相通的重要纽带,而女性则以其对文化的细腻领悟成为民间交流的主力,她们是文化的传播者,更是友谊的使者。

碧海丝路上的舞者

在汉代海上丝绸之路开辟2000年以后,这段历史被改编成了一部唯美的舞剧。

今年6月,由广西北海歌舞剧院演员张媛媛和她的同事们担纲,大型海洋历史舞台剧《碧海丝路》回到了自己的始发港,在北海市新落成的碧海丝路大剧院里进行了隆重公演。

《碧海丝路》由北京2008年奥运会开闭幕式主创团队打造,是我国首部海洋性题材历史舞剧,开创了以舞剧展现海洋文化的先河。它以汉代北海合浦开辟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为背景,演绎了发生在海上丝路的一段凄美恋情——接受使命出海的大浦与新婚妻子阿斑离别,阿斑将红纱巾扎在大浦手腕上,期待着不久的将来与爱人重逢。数年后,历经艰辛的大浦终于完成使命,婉拒了异国公主梅丽莎的求爱,带着北部湾各国赠送的玉器与香料启程返国。然而,踏上故土的大浦,却看到阿斑已如一座石雕,无限思念地遥望着大海。一遍遍地呼唤,一次次地爱抚之后,终于情动天地,阿斑缓缓苏醒过来……

“情节很浪漫,舞台很美,叙事跨越时间、空间两个维度,又吸纳了中国传统文化、北海民俗、南亚地域文化等不同的艺术元素,确实很打动人。”张媛媛回忆自己刚刚接触这部舞剧时的激动心情。刚接到排练任务的时候,演员们的压力都很大,夜以继日地排练,有时会从早上一直练到凌晨。

海上历险与浪漫爱情相交织,集历史文化、海洋文化、亚洲风情为一体,用绚丽夸张,极具艺术想象力的手法来展示人类对海洋的向往,《碧海丝路》无疑切中了各国观众的情感共鸣点。自2008年首演以来,这部舞剧好评如潮,已在国内外演出200余场,成为常演不衰的文艺经典之一。2009年,《碧海丝路》获得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随后两年间,远赴马来西亚、斯里兰卡、韩国等国家巡演,在对外文化交流活动中,成为新的和平使者和文化使者。

“《碧海丝路》走出国门很多次,在海外很受欢迎,特别是那些海上丝路沿线国家,反响特别好。演出结束后,观众隔着玻璃冲我们伸大拇指。”对于在国外巡演时的盛况,张媛媛记忆犹新。

2011年,《碧海丝路》在马来西亚吉隆坡民政大厦宏愿礼堂举行了东盟之行的首场演出,来自马来西亚社会各界4000多名人士到场观看,不少观众甚至专程驱车好几个小时从外地赶来。演出结束后,全场观众起立鼓掌,不少人兴奋地上台与演员们合影留念。普通话、粤语、英语、马来语……虽然大家的语言各不相同,但交流依然十分热切,似乎完全没有沟通的障碍。

2016年春节前夕,作为“一带一路”艺术经典,《碧海丝路》首次远赴欧洲巡演,足迹从瑞士经德国,再到比利时。来自北海的舞者们,用风情无限的舞姿,让海上丝绸之路的传奇在欧洲舞台复活,也再度收获了观众的强烈认同。无论是在瑞士日内瓦BFM大剧院,在德国法兰克福世纪大厅,还是在比利时布鲁塞尔国家剧场,《碧海丝路》的平均上座率达到90%。《日内瓦论坛报》评价,“《碧海丝路》深刻传递了爱情、友谊、交流、拼搏等为各国人民所共同认知的价值观”,是“一部来自东方古老又现代的作品”。

“作为一部中国民族舞剧,《碧海丝路》能够打动不同文化圈的观众,这也反映出中华文化的魅力吧。”张媛媛说。

用匠心扮靓两国人民

东兴市江平镇,在众多销售流行服饰的服装店中,樊文英的店铺显得与众不同。她的小店集服装展示、制作于一体,不大的门面里挂满了各种色彩艳丽的长袍衫、长裙和长裆阔脚裤。

“这些都是京族传统服装。”樊文英告诉记者,身为汉族的她,却是中国境内为数不多全面掌握京族服饰制作技艺的艺人,也是京族服饰改良的第一人。

秦汉时期,广西南部属百越之地,许多少数民族与东南亚民族同宗同族,生活习俗相同,语言相近,也因此而造就了今天的众多跨境民族,京族便是其中之一。在越南,京族是主体民族后裔,在中国,则主要聚居在东兴市,是我国南方人口最少的少数民族之一。传统京族服饰作为京族传统文化传承的一个主要载体,也为两国京族人民所喜爱。京族服饰以丝绸为料,质地柔软舒适,简便飘逸,朴素美观,显示出浓郁的渔猎经济特征。据《防城县志》记载,江平镇京族人的服饰,男衫长过膝,窄袖袒胸,腰间束带;女衫长不及臀,裤阔……2010年,京族服饰制作技艺被列入广西区级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樊文英介绍,京族女性的衣着很有特点。青年女性穿白、青或草绿色的上衣,裤多为黑色或褐色;中年女性则是浅绿色衣配以黑裤;老年女性多用棕色衣或黑衣黑裤,裤脚很宽,远看似飘动的长裙。上衣很短,衫脚仅至腰间而不及臀部,衣袖窄,其宽度仅能穿臂,无领而开襟,但有纽扣三粒,袒胸处则遮以一块绣有图案的菱形小布;年轻人用红色,中年人用浅红或米黄色,老年人用白色或蓝色。这块小布通常称“遮胸”,又俗称“胸掩”,是妇女常用的装饰品之一。如果离村外出、赶圩入市或探亲访友时,妇女还会加穿一件下摆较宽的矮领窄袖袒胸长衫,另外还要戴一顶黑色或棕色的圆顶礼帽,俗称“头箍”。

1966年出生在江平镇的樊文英,从小就喜欢做衣服。1982年,她师承一位从越南回国的老华侨,学会了京族服装制作技艺。从1995年至今,樊文英在传统京族服饰的基础上,创新制作了立领渡边男中衫,圆领嵌花男褂,彩绣立领女长裙,以及男头饰、女礼帽等礼服套装,并培养了新一代京族服饰制作人。多年来,由她制作的京族服饰被艺人带上表演舞台,在各种节庆、招商、会晤、对外文化交流活动中屡屡登场,并迈出了国门。

如今,樊文英的订单不仅来自中国各地,不少也来自越南。她曾在越南芒街做了10年外贸生意,去年停掉了芒街的生意,专心回来做衣服。

“在我们这边是京族传统服装,在越南则是国服,每逢节假日,或者出席正式场合时大家都会穿。”樊文英说,中越两国边民许多都是亲戚关系,经常来往,不分彼此,所以,不论替哪国人做衣服,只要能让客户满意,她心里都开心。

让青年的友谊超越国别的阻隔

11月9日,广西东兴市与越南芒街市之间的北仑河上热闹非凡。蒙蒙细雨中,中越两国年轻人挥舞着各自的国旗,隔河欢呼,相互致意。界河上空,飘扬的气球悬挂着大幅标语:和平友谊,共同面向未来;加强交流,合作共同发展。

下午3时,两国青年代表各自乘坐小船登上停泊在界河中央的彩船,中方青年歌手用越语,越方青年歌手用中文,对唱一曲《你来我往有情缘》,拉开了2016中越(东兴-芒街)青年界河联欢活动的序幕。随后,两国青年通过舞蹈、合唱等方式歌颂青春和友谊,《相思树下》、《枉凝眉》等颇具两国民族特色的歌舞,让两岸观众如醉如痴。

据介绍,这样的中越青年界河联欢活动自2002年开始由中越两国轮流举办,一年一度从未间断,深受两国边民欢迎,业已成为中越两国青年以歌会友、以歌传情的传统友好活动之一。

就在中越两国年轻人在北仑河上共叙友谊的时候,位于钦州市的钦州学院里,19岁的越南留学生黎玉燕英正在和她的中国同学们愉快地讨论着最近看过的电视剧。在这所学院里,有数百名像她一样来自东盟国家的留学生。

黎玉燕英来自河内,曾在越南外交学院就读。毫无中文基础的她,学了8个月汉语之后,很快喜欢上了这门富有韵律感的古老语言,随后便报名来到钦州学院,就读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本科。

黎玉燕英说,来钦州之前,她对中国并无太多了解,只知道中国和越南都过春节,家里很多日用品都来自中国,但过来之后,她很快就融入了学校生活。19岁的她,和同学们一样爱好运动、音乐和读书,知道tfboy,喜欢杨幂、杨洋、吴亦凡,也已经读完了《诗经》《楚辞》《水浒传》和《红楼梦》。她还参加了广西壮族自治区举办的“中华经典诵读”大赛,用一首《再别康桥》征服了在场评委。

“将来我想当老师。”这位爱笑的越南姑娘说道,如果有可能,她还想去北京和上海,去更多的中国城市走一走,更加深入地了解这个既亲近又神秘的邻国。

钦州学院吴小玲教授告诉记者,近年来,学院不断加大与东盟各国的教育交流,共接纳了来自四个东盟国家的数百名留学生,同时还注重发展跟东盟经济接轨的海洋海运、石化、电子、经济管理等应用专业,专门成立了北部湾海洋文化研究中心,从事海洋人文基础研究。

“教育的交流也是增进国与国之间交流的重要方式,各国年轻人只有多了解对方国家的文化和经济,才能更好地相互理解,建立友谊,促进国与国之间的关系更加紧密。”吴小玲说道。

(记者姚鹏 王长路 高峰 任然)


责编:周秋田

  • 路过

新闻热图

海外网评

国家频道精选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