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守新闻志向 传播中国声音

2016-11-24 11:49:16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字号:

社会责任的意识与担当

从世界范围来看,社会责任理论的提出是媒体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也是社会呼唤秩序与良知回归的结果。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低俗、庸俗、媚俗的“三俗”现象成为少数媒体乐此不疲的追逐对象。一些媒体甚至不惜以此为手段,片面追求发行量、收听率、收视率。而到了新媒体时代,点击率被一些网络媒体奉为圭臬,虚假新闻、标题党等在网络空间大行其道,这不仅破坏了传统新闻的传播秩序,还恶化了社会风气和舆论环境。

然而,我国新闻媒体的发展现状并不乐观。2016年11月10日,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继4月22日公开通报《财经》杂志微信公众号等15家媒体发布虚假失实报道的查办情况之后,又查办了涉及6家媒体的一批虚假失实报道案件。这些报道造成了不良社会影响,严重损害了新闻媒体的公信力和新闻记者的职业形象。不难看出,新闻媒体和新闻工作者的社会责任是何其重要,尤其是在当前的社会转型期,传统媒体除了面临新媒体的严峻挑战,还要积极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这也要求我们在高度重视和利用新技术的同时,切莫忽视一个媒体人应有的社会责任与担当。新闻工作者只有勇敢地扛起社会责任这面大旗,才能让新闻事业勇立时代的潮头,才能怀揣并实现这份新闻志向,否则所谓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舆论导向、新闻志向和工作取向就难免沦为水中月、镜中花,失去赖以维系的精神土壤。

国际传播的眼光和胸襟

习近平总书记在给新华社建社85周年的贺信中强调:“新形势下,新华社要锐意改革创新,加快融合发展,扩大对外交流,加快建设国际一流的新型世界性通讯社,更好服务于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更好服务于广大人民群众,不负党和人民重托。”这为我国的新闻媒体建设指明了方向。作为当前影响世界发展的一个重要经济体,中国为推动世界文明进程和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目前,世界尤其是西方世界对中国的了解和认识,要么知之甚少,失之肤浅,要么带有明显的政治偏见或制度偏见。究其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但其中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就是,囿于传统观念和惯性思维的影响,我们自身的传播理念与媒体实践缺乏必要的变革与创新,以至于这些年来我们的对外传播虽然有所作为但始终未能取得较为理想的效果,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国家形象的对外传播。所以,我们需要认真反思并及时纠偏,以更好的方式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

中西方由于历史传统、政治制度、地域文化的不同,在审美标准、价值取向上都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中国新闻要想吸引西方人的目光,还需要深入研究和把握其审美趣味、文化心理、认知习惯、知识结构等特点,以西方人普遍接受的方式进行对外传播,帮助他们读懂中国。必须承认的是,对外传播的落后现状既不能满足我国现实发展的需要,也与我国在国际上的大国地位不相适应。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要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增强国际话语权,集中讲好中国故事,同时优化战略布局,着力打造具有较强国际影响的外宣旗舰媒体。”衡量一个国家国际影响力的核心指标就是国际话语权,而话语权的表达是通过全方位的传播体系来实现的,新闻媒体是其中最基本的工具和介质。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我国不仅要在处理国际事务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还要在国际社会中赢得更多的话语权。这也要求当代新闻工作者始终坚守自身新闻志向,让中国声音、中国态度、中国主张、中国理念、中国文化、中国气派、中国风格转化为各种各样的新闻报道、影像纪实,为提升中国国际传播力贡献力量。

(作者系安徽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教授)


责编:周秋田

  • 路过

新闻热图

海外网评

国家频道精选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