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苹果丰收的季节,坐着轮椅的屈万平格外忙碌。自从在当地相关部门的帮扶下,他开起自己的苹果销售网店,这个被疾病拖累了半辈子的中年人终于可以告别困窘的生活,过上好日子。如今,屈万平的网店年营业额达到50万元,他的收入也从最初的一年三四千元,到了现在的三四万元。
和屈万平一样,受惠于陕西省洛川县苹果产业扶贫政策的乡亲还有许多。在这个全国闻名的“苹果之乡”,64万亩耕地中,苹果栽植面积多达50多万亩,苹果生产已覆盖全县95%以上的农户。
2015年,洛川县农民人均纯收入为12987元,实现连续4年万元“突破”,其中95%出自苹果产业。在该县“将做大做强苹果产业作为扶贫开发之本”的思路带动下,围绕苹果形成的全系列产业链,已成为引领洛川农民脱贫致富的有力引擎。
小苹果成了致富的“金果子”
陕西洛川,地处渭北黄土高原沟壑区,是世界公认的苹果最佳优生区。然而,之前的农户分散生产、不懂管理、技术落后,产出的果子产量低、个头小、甜度也差。拿到市场上,“三毛五毛都没人要”。
如何打破瓶颈、发挥优势,实现苹果产业的转型升级?依靠“标准化生产”打造知名品牌,成为洛川县委、县政府的努力方向。一系列举措先后出台,目的是要推动洛川果业“由传统生产方式向现代化装备、有机化生产转变,由单家独户松散经营向规模化、集约化转变,由田间地头摊点式销售向集团化、大市场营销转变”。
一个国家级的苹果标准生产示范基地,率先在洛川旧县镇洛阳村建立。挂牌简单,可真要实现标准化种植却不是件容易事。洛阳村党支部书记冯建海回忆,当初,洛阳村要率先在陕西大胆推行苹果“二次间伐”,就遇到不小的阻力。
“二次间伐”就是要在每亩苹果地里砍掉一半已栽植的果树,以保证果树的通风、透光,同时便于机械化作业。但群众不理解,村干部只能挨家挨户登门做工作。为打消大家的顾虑,冯建海抡起斧头,带头先砍了自家的树。
到了采摘季,农户们发现,经过“二次间伐”等手段实现了标准化生产的苹果园,虽然果树数量减少了,苹果质量却大大提高,优果率达到90%——每亩果园的收入,也因此比原来提高大约1万元。
如今,洛川的每个乡镇都建起了规范化的苹果质量检测站,加上企业、合作社和300多个村子设立的农药残留监测点,洛川苹果真正实现了“从田间到餐桌的全程质量安全可追溯”。
洛川这个曾经的农业穷县,通过发展苹果产业,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985年的263元提高到去年的12987元,全县六成以上果农户均年收入超过10万元。享誉海内外的洛川苹果,真正成了带动农民脱贫致富的“金果子”。
“一户一策”引领精准扶贫
苹果产业让洛川经济驶上了“快车道”。在大多数果农依靠苹果脱贫致富的同时,当地仍存在部分贫困户,以及峡谷川道地带的集中贫困区,成为洛川“精准扶贫”的关注对象。
去年,61岁的郝秀才加入洛川民丰农民专业合作社,享受到不少优惠政策:合作社免费提供的部分化肥、农药和果袋,每年能为他省下成本1万多元;遇到种植难题时,随时有专家指导,连农机具也可以免费使用。苹果丰收时,合作社还会以高于市场的价格优先收购,根本不用愁销路。
在洛川,企业、合作社已成为产业扶贫的拉动力量。“只有将扶贫部门的单打独斗,变成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形成合力推进、互为支撑的大扶贫格局,才能为产业扶贫注入源源活力。”洛川县扶贫办主任赵万明表示。
“针对不同对象、不同致贫原因,我们的帮扶方式各有侧重。”民丰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郝延刚告诉记者,洛川实行的“一户一策”精准扶贫是为了更好地“授人以渔”,既稳步脱贫,又防止重新返贫。
以民丰合作社为例,合作社将有果园的贫困户优先吸收为新社员,提供农资的同时辅以技术指导;有劳动力的,则由合作社优先聘用,提供工作机会;愿意做电商的,免费帮助开网店,提供优质货源,所有农资以市场价的20%~30%给予补贴。
每年,县财政拿出1000万元,作为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由于缺乏管理经验,2014年,全县贫困户的苹果亩均收入不足3000元,经过县上对其低水平果园的补贴改造,全县贫困户果园平均亩产大幅提升,2015年亩均收入一举增加到7200多元。
小苹果还催生了一系列关联产业。果品加工的深度开发、苹果种植的配套材料生产,以及近年发展起来的苹果旅游观光创意园、采摘园,新开发的苹果树皮画、农民画等,昔日凋敝的贫困地带如今一片欣欣向荣。
扶贫方式的“大水漫灌”到“精准滴灌”,使洛川的产业扶贫已从“输血式”转向“造血式”。2015年,洛川县贫困人口从2011年年底的3.8万人减少到8645人。
“互联网+”助力扶贫
自从开通网店,果农肖敏学越来越感到“时间不够用”。除了自家园里的苹果,他还同时代理着周边乡亲的苹果营销。“双11”前后,除了和妻子、父母齐上阵外,他还发动城里打工的表弟回来帮忙。短短几天时间,肖敏学的网店销售额就有近4万元。
传统的苹果销售,多是批发商上门采购,产区议价、交货,果农很难掌握到准确的市场信息,生产盲目,效益始终不佳。
2014年,洛川开始在全县大力推广“电商扶贫”,为传统的苹果产业带来新的生机。通过互联网,果农不但可以提前预售、计划生产,还能精准营销、减少仓储。由于参与终端销售、分享销售环节利润,果农收益提高30%以上。
广泛开展的电商培训,为洛川储备电商人才,还解决大批人的就业难题。在乡村,由企业培养出的“农村淘宝合伙人”已进驻19个村点,这些青年创业者以大学毕业生为主,既帮助村民在网上购买农资、生活用品等,也帮助果农将苹果向外售卖。
从生产到加工、销售,全程参与的“互联网+”让全产业链条更加完善、顺畅。截至目前,洛川县有超过2220万斤的苹果是通过电商平台销售出去的。按照计划,2017年,洛川县将实现电商渠道占苹果销售总额的10%以上,初步建成国家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示范县。(姚欣 孙海华)
责编:周秋田
赞
踩
路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