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不惧任何“贸易战”

2016-11-30 08:53:33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字号:

“谁在从与中国打贸易战中获利?”

日前,《纽约时报》提出的这个问题可以看作是世界各国对近期欧美与中国之间的“经济摩擦”的核心关切。似乎越来越多的人担心西方的民意已明确转向反对自由贸易,担心即将上任的美国新一届政府的任何保护主义措施可能会引发贸易战。然而,也有不少国际舆论坦然指出,如果欧美一意孤行要对中国采取贸易保护的立场,那么,“从长远来看,中国无论如何都是赢家。”

【困境:欧美频现“对抗”举动】

“中国与欧美的经济摩擦在激化边缘吗?”

近日,《日本经济新闻》在以此为题目的报道中指出,美国政府11月23日表明了不承认中国在世界贸易组织(WTO)协定中的“市场经济地位”的方针。此外,欧盟(EU)也持相同态度,日本保持步调一致的可能性很大。欧美的意图是,在成为焦点的钢铁产品方面,遏制中国的低价出口,而表示反对的中国正在考虑采取对抗措施。

“中国与欧美等国家的经济摩擦出现激化的迹象。”该报援引数据指出,1—8月中国遭受各国实施的反倾销调查比上年同期增加49%,达到85起,其中35起涉及钢铁。按国别来看,美国为18起,数量最多。鉴于难以对市场经济国家采取反倾销措施,美国暂不承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也是自然的结果。

事实上,中国在2001年加入WTO之际,同意在最初15年里接受“非市场经济国家”的地位。这一“15年”的期限即将在今年的12月11日到期。中国的立场是,“自动获得市场经济地位”,但日美欧一直主张“应个别做出判断”。

比如最近引发了广泛关注的中企德国收购案就是典型的“例证”。“一家中国公司希望收购一家海外高科技公司,美国声称该交易可能会影响其国家安全,这家中国公司目前打算与美国政府进行最后的较量,此举不仅罕见,而且可能会为今后定调。”《纽约时报》在题为《中资收购德企,为何奥巴马说了算》的报道中所称的这场“较量”指的是中国公司福建宏芯基金对德国半导体公司爱思强(Aixtron)的收购。爱思强在上周五的声明中说,美国一个向白宫提供海外交易建议的安全小组表示,出于国家安全考虑,建议双方放弃计划,但未指明具体原因。

与此同时,根据美国《福布斯》双周刊的报道,尽管中德这笔交易被叫停实际上可能是出于重要的安全原因,但对瑞士农业综合企业先正达的另一笔规模大得多的收购也正面临着管理部门的拖延,而阻拦收购先正达并没有任何明显的安全原因。“实际上,就连爱思强公司也一直在向中国出售设备,迄今并没有引起任何担忧。”该报道颇为困惑地指出。

不过,该报道也简明扼要地指出了原因:“由于全球贸易减速,以及这种减速所预示的利润减少的前景,世界各国开始考量自己的竞争优势,并更加珍视自身优势。”

高举“美国第一”大旗的美国特朗普下届政权的上台也给这一情况雪上加霜。美国商务部长潘尼·普利兹克近日在华盛顿举行的中美商贸联合委员会上也表示,“向中国赋予市场经济地位的时机仍不成熟”。他坦白地指出,如果承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国家地位,反倾销关税等措施将难以实施。

随着全球化的进展,日美欧在经济层面与中国前所未有地加深了相互依赖。例如美国通用汽车(GM)和德国大众(VW)销售汽车最多的地方是中国市场。贸易摩擦如果加剧,对各主要经济体来说显然是利大于弊。

西班牙《国家报》日前也“忧心忡忡”地指出,特朗普一再强调将处理中国的“不正当竞争”问题,欧洲也开始释放类似信号,或将对包括钢铁在内的中国予以补贴的出口产品征收更高的关税。如果各央行再掀起汇率贬值战,一场近在咫尺的贸易大战和经济民族主义的重新抬头将使国际贸易陷入重重困境。

【原因:对中国缺乏正确理解】

“公平地讲,中国近年来海外收购的增加是与中国范围更广的‘走出去’战略相一致的。”美国《福布斯》双周刊网站刊文称,海外的反对意见高涨,也许仅仅是这种范围更广的收购案在数量上增加的必然结果。

但是,欧美日现在仍在等待“关键角色”的“关键态度”。按照日本《读卖新闻》的分析,虽然特朗普11月21日表明的六项“新政”中,没有包括“对中国商品提高关税”“将中国认定为汇率操纵国”等内容,但他是否已完全收回以前的说法目前还不清楚。

不过,在国际舆论看来,欧美日的“威胁”并没有让中国感到太焦虑。

《纽约时报》在《与中国打贸易战,特朗普赢不了》这篇报道中就分析称,如果美国对中国进口商品征收45%的关税,中国经济肯定会受到损害。但中国或许能比美国更好地经受住这种打击,中国肯定也会反击。美国一些最成功的企业将面临艰难的前景。比如,绝大多数苹果手机在中国组装。但是,组装成本只占不到4%的设备附加价值。这意味着中国可以迫使iPhone停止生产而不给自己带来多少代价,苹果公司却得把生产转移到其他地方去。而且华盛顿将在这场贸易战中被视为反面角色。

“贸易战就像真正的战争一样,会有报复性打击和附带损失。”彭博新闻社刊文称。

这篇题为《问答:特朗普与中国的贸易战会如何展开?》的文章指出,如果这种状态持续下去,从服装到家用电器,各种商品的价格可能上涨,依赖全球贸易的美国农业和制造业就业机会可能面临威胁。

美国全国广播公司也指出,如果特朗普对华发动贸易战,结果将是两败俱伤,尤其是美国,将遭到屈辱性的失败,蓝领工人将饱受更高物价之苦。

“给中国贸易设置壁垒对缩小美国贸易逆差几乎没有作用。在中国制造产品的美国公司不会带回多少制造业;大多数情况下,它们会去另外一些有廉价劳动力的国家。就算回流到国内,这种生产在很大程度上也会是高度自动化的,不能给美国人提供多少额外就业。”《纽约时报》称。

重回保守心态的欧美决策者或许对当下的中国缺乏足够正确的认识。“事实上,中国已经开始摆脱特朗普描述的增长模式而转向创新和消费驱动模式。”日本外交学者网站刊文指出,特朗普承诺要成为创造就业的最佳总统,因此更有可能向劳动密集型产品征收保护性关税。但鉴于中国国内持续进行的产业升级,特朗普或许过高估计了出口减少对中国经济的不利影响。需求的下降还将给中国制造商带来更大压力,迫使他们进行创新,向全球价值链的上端攀登,这“恰好符合北京的心愿”。

【出路:共同发展和前行】

讽刺的是,政府采取的贸易保护立场并没有得到企业界的认可。“中国在可预见的将来仍会是德国企业的头号销售市场。中国的发展对我们而言是机遇不是威胁。”德国《法兰克福汇报》援引德国经济亚太委员会主席胡贝特·林哈德的话对“爱思强”收购案回应称,目前德国经济界正发出警告,不要在德国提高针对中国人进行企业收购的门槛。

在特朗普的保护主义政策使人们担心会爆发新的贸易战的当下,中国对全球化和自由贸易的开放态度似乎变成了多数国家最信赖的支柱。英国《每日电讯报》就报道称,“尽管特朗普威胁要放弃自由贸易协定、对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征收高额关税,但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承诺,中国不会对全球化关上大门。”

但毕竟,全球贸易的健康发展不可能也不应该靠中国“一力承担”。“中国有没有可能挽救被唐纳德·特朗普总统的美国所抛弃的贸易全球化?中国领导人发出的威胁,或者美国企业施加的压力,有没有可能劝服特朗普重新考虑贸易协定?”英国《金融时报》首席经济评论员马丁·沃尔夫日前评论称,整个亚洲都不可能独自维持世界贸易的活力,中国的一己之力就更不行了。西方的重要性太大了,对中国来说尤其如此。

“幸运的是,支持全球贸易的力量仍相当强大。就连特朗普也可能缺乏能量或意志来彻底挫败它们。”马丁·沃尔夫认为。

“如果还想通过进一步贸易自由化来获得效率增益,更多的再分配就很有必要。”德国弗里德里希·艾伯特基金会驻日内瓦办事处主任休伯特·席林格指出,在这样一种动荡的状况下,中国与一些主要经济伙伴如欧洲、美国和其它国家之间的潜在贸易冲突,应该以实用主义和外交途径解决。“中国可以做两件事情:首先,应该继续经济再平衡,从纯粹的出口导向模式转向更强地致力于国内需求;第二,在国际层面上,中国可以成为一个更强大和更直接的角色来倡导多边主义和以规则为基础的国际体系。这些都有助于防止可能导致最终没有人受益的针锋相对的贸易战争局面。”

关键的问题在于,欧美日与中国这几个全球主要经济体之间如何才能共同发展和前行?如何才能重新确认通过贸易带给世界繁荣与和平的重要性?(宦 佳


责编:周秋田

  • 路过

新闻热图

海外网评

国家频道精选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