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丝绸之路”的千年盐都

2016-12-12 16:22:49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字号:

黑井镇位于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禄丰县西北92公里的龙川江畔,距昆明200公里,距楚雄市75公里,成昆铁路、龙川江纵穿全境。

黑井历史悠久,从出土的石器、陶器、铜器、兽骨等文物考证,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就有少数民族的祖先在这块古老的土地上生息劳作。盐业的发展,使黑井在相当长的一段历史时期内具有雄厚的经济实力,在云南的财政税赋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成为“富可敌省”的滇中经济重镇,从而留下了丰富的历史遗迹。

自从发现了盐,黑井便成了一个遐迩闻名的地方。因为盐,黑井便有了“煮井垒银高玉碧,敲诗赌酒小梁园”的风雅。昔日黑井由于盐的经济地位,封建中央政权在这里设立行政建制,四方客商向这里云集,各种文化向这里渗透,形成了具有中原文化与地方、民族文化相融合、丰富多元的文化体系,黑井的历史文化、民族文化、建筑文化、宗教文化、饮食文化在云南省乃至全国堪称独树一帜。

据了解,黑井制盐的炊烟远在汉唐时就已经弥漫在龙川江边,并由此有了“烟溪”的别称。唐贞元十一年,唐使袁滋在《云南记》中记载:“黑井之盐,洁白味美,惟南诏一家所食。”清末民初,黑井盐的制作达到鼎盛,纯手工作坊年产黑盐达5000吨,南疆数省、边陲邻国都以享用黑盐为荣。闻名全国的云南宣威火腿,自古就必须用黑盐腌制。黑盐不仅声名远扬,而且盐税可观,带来财富。据史料记载,明朝时,黑盐的税占云南总税赋的67%;清朝时,占云南总税赋的50%;清末民初,占云南总税赋的46%。清雍正皇帝亲笔题书“灵源普泽”。

千百年来,黑井盐养育着一方百姓,使黑井成为富甲一方的“财赋奥区”,黑井因盐而兴。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化的生产工艺令原始的古法制盐方式失去了其存在的实用价值,黑井亦因盐而衰,无奈中成为了一座“失落的盐都”。然而,或许正是由于作为生产实体的衰落,才使黑井成了一座不可替代的历史文化名镇,成为一座弥足珍贵的古盐文化博物馆。至今,黑井仍保留着较为完整的传统城镇格局,民居、宗祠、牌坊等建筑共21处文物保护单位,是禄丰县乃至楚雄州有名的文物大镇。历经千年,古镇风貌依旧,历史纹脉清晰。

昔日的黑井不但经济发达,而且文化昌盛,仅明清两代就有13人中进士。元明清三代,在黑井这块两山夹峙的弹丸之地,就建盖庵堂寺庙56座、文笔塔5座,还留下了不少很有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的古碑。

进入古镇见到的第一个建筑就是黑井的城门。红砂石建成的城门,肃穆威严。进入城门,整个古镇的全貌便展现在眼前。红砂石的沉稳红色是古镇的主色调,与两边的青山相映成趣。

武家大院是黑井最著名、最典型的一处明清建筑,至今保存完好。武家大院始建于清道光十六年,咸丰七年扩建竣工,依山势而建,呈“王字形,纵一横三”,布局独特,由4个天井组成,有99间房子108扇门,建筑面积1万平方米,四通八达,规模宏大,是云南罕见的古民居建筑群之一。虽然几百年过去了,走在武家大院里,仍能感觉得到当年的意气风发。古巷幽幽,木刻花窗上的蛛网尘丝,青石板路上的深深蹄印,都在诉说着它的历史与曾经的辉煌。

飞来寺,传说原来是建在对面的文笔塔旁的,在上最后一根大梁的时候,工匠们无论如何也无法将其搭上去,只好歇息,待第二天再说。谁知一觉醒来,那寺庙已经飞到对面山上盖好了,因此得名“飞来寺”。五马桥、节孝牌坊更是沧桑感十足。雕刻的花纹、诗句随着风雨吹打而变得斑驳,千百年来伫立于此,见证着流淌过的岁月。走近触摸一下,粗糙的触感仿佛在向来人述说曾经的故事。

“近年来,黑井古镇先后举行了滇剧发源地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春秋战国至民国服饰图片展、中国盐文化展、黑井民俗以及人物展等,通过打造滇菜发源地美食一条街,黑井锦绣坊、德政坊、上凤坊、下凤坊等黑井老街区,促进商业文化与商业文化遗产的保护发展,更好地展示黑井古镇的农耕文明、工业文明、商业文明等文化遗产。”禄丰县文体广电旅游局负责人说。


责编:周秋田

  • 路过

新闻热图

海外网评

国家频道精选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