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 通向共同繁荣的未来

2016-12-27 08:28:00来源:人民日报
字号:


2016年2月12日,澳大利亚悉尼举行中国春节灯会,吸引了大量当地人热情参与。  人民视觉


2016年,中巴经济走廊建设不断推进,沿线民众收获了实实在在的利益。图为巴基斯坦少年向访巴的中国代表团伸出大拇指。  本报记者 焦 翔摄


2016年10月5日,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至吉布提铁路正式通车。图为在亚的斯亚贝巴拉布车站,中方列车长(左)和埃塞俄比亚乘务员拥抱。  新华社发


2016年初,在埃及首都开罗附近的沙漠中,中萨石油钻井公司的中埃两国员工正在研究作业。  本报记者 刘水明摄


2016年4月10日,中国和斯里兰卡共建的科伦坡南港集装箱码头正在繁忙运转。  新华社发


2016年2月19日,埃及青年参加在开罗举行的中国庙会。  本报记者 王云松摄


2016年8月18日,满载着中国货品的火车班列从西安国际港务区西安铁路集装箱中心站出发开往波兰华沙。  新华社发


2016年11月,第七十一届联合国大会上,193个会员国一致赞同将“一带一路”倡议载入联大决议,呼吁国际社会为开展“一带一路”建设提供安全保障环境,再次印证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的“一带一路”,获得国际社会积极响应和普遍认同。  2016年,“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共同聚焦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亚投行、丝路基金牵引的金融合作不断深入,一批有影响力的标志性项目逐步落地,“一带一路”建设由点及面,进度和成果超出预期。它如同一列高速列车,载着沿线国家驶往光明未来;它就像一条康庄大道,吸引沿线国家走向共同繁荣。

政策沟通  政策沟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保障。追随习近平主席2016年的出访足迹,便能感受到中国正同越来越多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加强国家发展战略对接,通过深化利益融合,促进政治互信,不断达成合作新共识。  1月,习近平主席对沙特、埃及、伊朗进行国事访问并访问阿盟总部。中沙、中埃、中伊分别签署了关于共建“一带一路”的谅解备忘录,中沙还签署了加强“网上丝绸之路”建设合作的谅解备忘录。  3月,习近平主席对捷克进行国事访问,中捷签署了落实“一带一路”建设的合作规划纲要谅解备忘录,同意以两国直航开通为契机构建全方位互联互通,以制造业为基础推进产能合作,以中医药推广加强民心相通,规划和开展两国更深层次合作。  6月,习近平主席对塞尔维亚、波兰、乌兹别克斯坦进行国事访问,同3国领导人一致同意加强国家发展战略对接,通过“16+1合作”,把中东欧地区打造成“一带一路”倡议融入欧洲经济圈的重要承接地。  10月,习近平主席对柬埔寨、孟加拉国进行国事访问。中柬签署了《关于编制共同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合作规划纲要的谅解备忘录》,中孟签署共建“一带一路”以及产能、能源、信息通信、投资、海洋、防灾减灾、人文等领域合作文件。  11月在秘鲁利马举行的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上,共商、共建、共享等“一带一路”核心理念首次写入领导人宣言中。  一年来,在习近平主席密集的双边、多边活动中,“一带一路”作为“热词”频频出现。瑞士联邦主席施奈德—阿曼愿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和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建设,白俄罗斯总统卢卡申科愿把中白工业园打造成为“一带一路”标志性项目,比利时首相米歇尔愿拓展同中方司法、投资、创新、航空、新能源、数字经济、基础设施及“一带一路”框架下合作……二十国集团杭州峰会期间,俄罗斯、澳大利亚、意大利、土耳其、新加坡、老挝、沙特等各国政要纷纷表示出对接合作的强烈愿望。  通过各层次的双多边合作机制,“一带一路”已经与沿线多国的发展战略以及地区发展战略实现对接:与欧洲投资计划对接,与中东欧国家开启亚得里亚海、波罗的海、黑海沿岸“三港区合作”,加快推进中欧陆海联运快线建设;与俄罗斯签署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同欧亚经济联盟建设合作对接联合声明;与哈萨克斯坦“光明之路”对接合作;与越南加紧磋商“一带一路”和“两廊一圈”合作。此外,“一带一路”与沙特“2030年愿景”、英国“北部振兴”计划、土耳其“中间走廊”计划、韩国“欧亚合作倡议”、澳大利亚“北部大开发”计划、老挝“变陆锁国为陆联国”的战略对接都在逐步推进。中巴经济走廊项目陆续开工,孟中印缅经济走廊、中俄蒙经济走廊建设稳步开展。  政策的沟通、战略的对接,并不是简单的物理过程,而是通过积极构建沿线国家多层次政府间宏观经济政策协调,深化利益融合,找到合作的最大公约数。正如习近平主席所言:“‘一带一路’建设,倡导不同民族、不同文化要‘交而通’,而不是‘交而恶’,彼此要多拆墙、少筑墙,把对话当作‘黄金法则’用起来,大家一起做有来有往的邻居。”  (本报记者 吴乐珺 赵 成 林 芮)  设施联通  11月,中匈塞三国合作建设的匈塞铁路项目进入实施阶段。这条全长350公里的铁路自匈牙利首都布达佩斯直达塞尔维亚首都贝尔格莱德,设计最高时速200公里。项目建成通车后,布达佩斯至贝尔格莱德两地之间的旅行时间将从目前的8小时缩短至3小时以内。  6月,统一品牌中欧班列分别从中国重庆、成都、郑州、武汉、长沙、苏州、东莞、义乌等地始发,开往波兰等欧洲国家。  截至目前,中欧班列运行线路已达39条,国内开行城市增加到16个,到达欧洲的12个城市,累计开行班列1800多列。  “要想富,先修路”。设施联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优先领域,是“一带一路”建设的“血脉经络”。基础设施在“一带一路”建设和发展中扮演着先导性作用,不仅互联互通本身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有着重要的经济贡献,而且也为政策沟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提供着强有力的基础性支撑。  《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对跨境和跨区域合作有关的交通、能源和通信基础设施作出规划。2016年,在“一带一路”框架下,一大批跨国基础设施已经开工建设或投入使用。中老铁路、中泰铁路、匈牙利—塞尔维亚铁路、亚的斯亚贝巴—吉布提铁路,雅加达—万隆高铁,斯里兰卡科伦坡南港集装箱码头,中国与巴基斯坦喀喇昆仑公路二期、瓜达尔港快速路、中缅天然气管道、中国与中亚天然气管道C线和D线……目前“一带一路”框架内的基础设施在建项目已经覆盖了44个国家。  与此同时,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能源基础设施建设输出节奏进一步提速。自2013年10月至2016年6月30日,由中国国有企业在海外签署和建设的电站、输电和输油输气设施等重大能源项目多达40项,共涉及19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今年3月,中国发起的全球能源互联网发展合作组织在北京成立,该机构已与联合国亚太经社会、国际能源署、国际电工委员会、美国阿贡国家实验室、斯坦福大学等建立了合作关系,正着手推进东北亚电力联网、蒙中韩日电力联网工程。  耶鲁大学的专家预测,2016年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将达到39%。在世界经济复苏乏力的大背景下,中国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扮演着全球经济“稳定器”“发动机”的作用。与此同时,中国欢迎各国搭乘中国发展的“快车”“便车”,彰显了中国开放包容、互利共赢的理念。国家发改委西部开发司欧晓理表示,中国是目前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经过多年发展,积累了大量优势产业和富裕产能。“一带一路”沿线大部分国家处于工业化初期,工业基础薄弱,需要吸引外国投资来实现工业化。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一个重要目的就是通过投资合作、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将中国工业化优势与沿线工业化需求结合起来,促进沿线国家工业化进程,带动欧亚经济复苏,最终推动世界经济复苏。  全球知名战略家、布鲁金斯学会研究员康纳在《超级版图》一书中指出,人类在未来40年内要建设的基础设施将超过以前4000年的总和。铁路、公路、隧道、电网、电缆的建设,将给各国带来更大的好处。全球互联互通的革命已经开启,而中国打造的丝绸之路经济带是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基础设施投资倡议。  伴随沿线国家不断加速的设施联通建设,“一带一路”建设正让各国人民享受到实实在在的成果,也为“一带一路”建设搭建起更为广阔的未来。  (本报记者 赵 成 焦 翔)  贸易畅通  “3年前,在埃及市场上几乎见不到LED灯。近两年来,中国制造的灯具进入埃及市场后备受青睐。现在开罗街头的路灯绝大多数产自中国。”说起“一带一路”建设给埃及带来的变化,从事中埃贸易已有10年的中国商人腊叮脸上写满了自豪。随着中埃经贸往来趋于多元,中国制造的家电、汽车等商品在埃及市场的份额不断攀升。同时,长绒棉制品等埃及特产也受到越来越多中国民众的喜爱。  在世界经济增长乏力的背景下,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着重强调互联互通、实现联动发展,是促进全球贸易发展的“金钥匙”“指南针”“思想库”。  今年8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工作座谈会上提出8项要求,其中包括切实推进规划落实,重点支持经贸产业合作区建设。9月,二十国集团杭州峰会首次将贸易部长会和贸易投资工作组机制化,并通过全球首个多边投资规则框架——《二十国集团全球投资指导原则》,中国智慧为推动“一带一路”沿线贸易自由化和投资便利化进一步明确了方向。  一组经济数据能直观地反映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之间互利互惠、繁荣发展的贸易情况。2016年1月至10月,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额达7634.3亿美元,占同期我国外贸总额的25.7%。中国对沿线国家直接投资额120.7亿美元。与沿线国家新签对外承包工程合同额843.9亿美元,同比增长30.7%。同一时期,沿线国家对华投资新设立企业2777家,同比增长30%。目前,中国企业在沿线20个国家建设56个境外经贸合作区,为沿线国家创造了超过10亿美元的税收和超过16万个就业岗位。  一张连接亚非欧的交通网络持续拓展、日益紧密,成为沿线各国贸易畅通的有力保障。近年来,中欧班列开行数量实现了爆发式增长,今年1至11月共开行1524列,同比增长107%。  中欧班列运输货物品类已由开行初期的手机、电脑等电子产品,逐步扩大到衣服鞋帽、汽车及配件、粮食、葡萄酒、咖啡豆、木材、家具、化工品、机械设备等品类。随着电商邮包货源上班列,中欧班列承载的使命更加丰富起来。  在传统物流贸易不断升级的同时,应用现代科技提升经贸合作效率的探索也在开展。中欧数字协会主席路易吉?甘巴尔代拉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一带一路”倡议为欧洲和中国的经济合作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平台。除了机场、铁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在数字技术领域的合作也具有非常广阔的前景。欧洲和中国可以通过发展新一代的5G通信技术,打造一条联通中欧的“数字丝绸之路”,打破传统行业的壁垒,实现中欧之间更加高效的经济互通、贸易畅通。  埃及《金字塔报》执行总编辑曼苏尔?阿布勒?阿兹姆表示,通过参加人民日报社主办的“一带一路”媒体合作论坛,埃及等非洲国家知道了如何引导当地企业更好地开展对华贸易,更好地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并从中受益。  沿线国家共建“一带一路”,经济繁荣是贸易畅通的必然结果,贸易畅通也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党委书记胡钰也认为,中国企业以互联互通为着力点,积极参与沿线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参与打造多元合作平台,促进生产要素自由便利流动,效果显著。要素流动起来才能创造财富,跨境流动起来经济的蛋糕才能做大。  (本报记者 刘 睿 韩晓明 任 彦 焦 翔)  资金融通  11月,丝路国际银行在吉布提正式成立,中资企业首次在非洲大陆获得银行牌照;9月,由中非发展基金联合国内大型工程企业发起设立、总规模达5亿美元的海外基础设施开发投资公司正式运营,它将有效破解非洲基础设施开发瓶颈,助力中企进军非洲产业链前端最具价值的项目开发领域……在即将过去的2016年,资金融通成为“一带一路”建设扎实推进的一大亮点,为中国与沿线国家在共商、共建、共享原则下实现互利共赢,提供了金融保障。  在今年8月17日举行的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切实推进金融创新,创新国际化的融资模式,深化金融领域合作,打造多层次金融平台,建立服务“一带一路”建设长期、稳定、可持续、风险可控的金融保障体系。  据国家外汇管理局统计,2015年中国向“一带一路”沿线65个国家中的49个进行了投资。截至今年7月底,中国对“一带一路”相关国家投资累计达511亿美元。瑞士苏黎世州银行前驻京首席代表、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刘志勤指出,资金融通是“五通”中最核心的部分,“一带一路”建设如何设计、效率如何,都取决于资金支持情况。刘志勤表示,在机构层面,中国推动建立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以及中国参与持股的欧洲复兴开发银行等,共同形成了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资金的融通平台;在措施层面,中方建立的“丝路基金”“中非发展基金”“中国—中东欧基金”等,则为“一带一路”建设备足了资金,打开了快速发展的通道。  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所法与金融室副主任尹振涛表示,强大且全面的金融支持对企业“走出去”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有决定性意义。在全球经济不景气的大背景下,拥有充裕资金支撑的“一带一路”倡议,是对世界贸易组织等现有国际机构及其机制的有效补充和加强。  今年10月1日,人民币被正式纳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特别提款权(SDR)货币篮子,在篮子中的5种货币中,人民币以10.92%的权重排名第三,人民币国际化进程进一步提速。据中国人民银行统计,2016年前8个月,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跨境人民币实际收付的金额为8600亿元,人民银行与21个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央行签署了双边本币交换协议,总规模达1.45万亿元。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总经济师徐洪才认为,人民币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得到广泛使用,可以规避汇率风险,也是与中国经济地位相匹配的做法。刘志勤指出,人民币加入SDR之后,增加了“一带一路”沿线货币融通的可靠性、可行性。目前,美元加息导致资金回流美国的可能性增加,用于第三世界发展的美元资金呈下降趋势,人民币可以弥补美元缺位带来的影响。长期看,人民币在区域和世界范围内起到主导作用是大势所趋。  今年9月举行的二十国集团杭州峰会上,发展“绿色金融”成为各国的共识;世界银行等10余家国际金融机构也纷纷表示,将加大对全球范围内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力度。凝结中国智慧的“一带一路”倡议,正在推动全球资本更加有序流动,深化国家和地区间互联互通,致力于实现优势互补、互利共赢。正如美国库恩基金会主席罗伯特?库恩所说,“一带一路”倡议不仅是符合全人类利益的正确行为,也是维护世界稳定的重要构想。它不仅让中国有望实现协调、绿色、和平的发展,也将对沿线国家提供利好,甚至对重新平衡世界经济具有至关重要作用。  (本报记者 焦 翔)  民心相通  德国杜塞尔多夫是欧洲重要物流中心。为了加强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文化交流,颇具创意的当地人想到了集装箱。今年11月21日,首届“丝路上的蓝色集装箱”活动在杜塞尔多夫市举行。来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艺术家和学者,纷纷依托集装箱进行创作,通过书籍、绘画和工艺品等,展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文化风貌。德中艺术设计交流协会秘书长郭健表示:“明年初,这些‘文化集装箱’将由火车从这里运出,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举办国际文化和经济交流活动。”  欧亚大陆另一端,作为第一所中国重点高校海外分校,厦门大学马来西亚分校在2016年经历了数个重要时刻——2月,该校招收首批新生;8月,250位马来西亚籍预科新生入学;9月,迎来约500位中国和东盟其他国家本科新生。校长王瑞芳告诉记者:“分校为马来西亚和其他国家学生提供了一个颇具吸引力的选择,有助于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中国培养跨文化国际型人才。”  伴随“一带一路”建设稳步推进,一条文化大通道正加速显现,越来越多人的生活正在因为“一带一路”合作而出现转变。2016年,广西桂林恭城瑶族自治县多了一名英语外教——18岁的德国小伙马克斯?克尔格斯(中文名孔浩)。孔浩最初产生到中国追梦的念头是在2014年。那年3月,陪同习近平主席访问德国的彭丽媛到孔浩就读的伯乐高级文理中学参观。观摩汉语课时,有学生问彭丽媛的中国梦是什么,她回答:“我的中国梦是希望天下所有孩子特别是女孩都能接受良好教育,像你们一样。”受到触动的孔浩就此决心前往中国贫苦地区支教,为那些渴望知识的孩子贡献自己的力量。现在,孔浩正忙着在广西山区成立一个“英文合唱团”,让当地孩子们在音乐中体会不同语言文化的魅力。他告诉记者,他还准备在那里组建一支“德式”足球队。  世界历史表明,全球治理的磨合,首先要寻求文化的认同;全球治理的共识,也要从文化传统中探索沟通之道。因此,“一带一路”建设从蓝图设计到具体实施,始终把促进民心相通摆在十分重要的位置。在共创“一带一路”新型合作模式的整体布局中,人文交流是“三大支柱”之一;在推进“一带一路”重点领域项目的统筹规划中,加强人文领域合作成为重要内容。  2016年,为促进“一带一路”沿线各国民心相通,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曾专门向两场人文交流活动发出贺信,引发格外关注。  第一封信于7月发出,寄语人民日报社主办的2016“一带一路”媒体合作论坛,希望各国媒体“为推动国家关系发展、沟通民心民意、深化理解互信方面积极有为,为‘一带一路’建设发挥积极作用”。  第二封信写在9月,寄语首届丝绸之路国际文化博览会。文中讲道:“要坚持多样共存、互鉴共进、合作共享,加强文化交流,倡导文化平等,保护文化遗产,推动文化创新,加强文化合作,让人类创造的丰富多彩的文化造福更多民众,让世界更加美好。”  两封贺信,恰是“一带一路”追求文明互鉴、民心相通的一个缩影。泰中记者协会会长差瓦?瓦尼瓦塔纳参加了7月的“一带一路”媒体合作论坛。他告诉本报记者,这次论坛促进了“一带一路”沿线地区的人文交流。“‘一带一路’倡议发起的缘由及其将给区域发展作出的巨大贡献,所涉及的深度和广度,都让我十分震撼”。  习近平主席曾指出:“‘一带一路’延伸之处,是人文交流聚集活跃之地。民心交融要绵绵用力,久久为功。”今天,地区各国间日益加深的民间友谊,正在持续为“一带一路”建设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培育富饶肥沃的土壤。  (本报记者 胡泽曦 冯雪珺 俞懿春 管克江)


责编:周秋田

  • 路过

新闻热图

海外网评

国家频道精选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