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网北京12月27日讯(熊丽)12月24日,首届中国“一带一路”博士论坛在京召开。该论坛由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主办,中国“一带一路”战略研究院、北京对外文化传播基地、中美联合培养博士项目承办。论坛重点从人文外交、语言战略、投资与安全领域探讨“一带一路”实施路径,商讨如何更好地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倡议,深化中国“一带一路”战略规划研究并展现中外博士“一带一路”研究成果。来自国家发改委、奥克兰大学、澳门科技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武汉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行政学院等国内外近80所国家机关、高校、科研机构的200余名中外博士参加了本次论坛。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校长曹卫东介绍了该校在贯彻“一带一路”中以政党外交、旅游和语言为三大龙头的具体实践,指出在“一带一路”中我们走出去的是自信,扛起来的是责任。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校长曹卫东
四川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十八届中央候补委员谢和平介绍了四川大学在人才供给、“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未来领袖人才培养以及打造高水平智库平台等方面的具体做法,指出“一带一路”是影响世界、影响人类的伟大创举,呼吁广大博士生要有责任感和使命感,瞄准该领域的重点研究选题,在“一带一路”中发挥积极作用。
中共中央联络部原副部长于洪君认为,在国际形势复杂多变、全球经济低迷的情况下,“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具有深远意义。经过三年的推进,“一带一路”已在政治、思想和外交层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同时随着国际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存在着一些风险和挑战。他呼吁博士生在做“一带一路”的相关研究时,不仅要进行理论的静态研究,而且也要做“走出去、深入实际”的动态研究,做到“动静结合,以动为主”。
中共中央联络部研究室主任栾建章指出,“一带一路”需要转型升级以实现可持续发展,要解决政党外交、人才战略问题以及文化心理等问题。他建议 “一带一路”研究也要进入一个新的阶段,要打造中国学派、加强问题研究。
原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院长、中国世界贸易组织研究会副会长霍建国指出,目前存在如何调动沿线国家积极性、如何处理企业投入与效益的关系以及如何分担金融风险等挑战,广大博士生在这些方面的研究上应该大有作为。
中共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院赵磊教授从战略意义、两类联动、标志案例梳理、四大主体以及五大联通等方面阐述了“一带一路”倡议,指出要做好战略、规划、项目、智慧、舆论和行动的六大对接,做到“语言铺路,文化通路”。
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副院长张成岗教授认为,“一带一路”关系国家命运,是国家利益与国际责任的统一。他指出,在国内要谨防“一带一路”泛化,要充分发挥中国企业的优势。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国家数字“一带一路”北京市重点实验室主任梁昊光教授做了中国“一带一路”产能合作道路选择的主旨报告。他分析了当前我国以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工业化水平,指出目前与我国“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产能合作主要集中在初级产品方面,表现为互补合作多、带动性合作较少。针对以上问题,他提出了以构建完整的产业发展体系、构建新型全球化经贸合作体系以及创新商业运作模式为主的发展对策。
在博士论坛及分论坛上,来自国家发改委国防动员研究中心的孙丽燕博士、国家行政院的孙瑞琛博士、外交学院的刘畅博士以及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的隋辰南博士分别从军品贸易、海外投资利益维护、中国周边安全以及人文外交四个方面做了主旨报告。与会代表还就“一带一路”与沿线国家的对接、传播途径、旅游品牌营销策略、南北丝路经济走廊构建、汉语如何走向世界等话题展开了研讨。
责编:周秋田
赞
踩
路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