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贵州足迹——贵州辣椒的“丝绸之路”

2017-01-09 09:16:40来源:贵阳网
字号:

河内街头“集装箱”式的房屋,这样的建筑随处可见 王弘扬 摄

越南米粉的调味品中,生辣椒及辣椒酱必不可少 王弘扬 摄

两夫妇在地里收割小米辣 王弘扬 摄

河内36街,写有中文字样的祠堂不计其数 王弘扬 摄

开篇语

通天下 利天下

“一带一路”。

当这个国家级顶层战略的词汇,让寻常百姓耳熟能详的时候,我们清晰地记得:

2013年9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首次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倡议;同年10月,习主席在印度尼西亚国会发表演讲,首次提出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仪。二者遥相呼应,共同构成“一带一路”重大倡议。

过去的三年,“一带一路”建设,从无到有、以点带面、从线到片,逐渐形成区域乃至跨区域合作,取得的进展举世瞩目。

“一带一路”与贵州的大融合,定格在2016年12月28日,沪昆高铁全线通车,贵阳到昆明仅两个小时。宝贵的两个小时,把处在中国高铁十字路口的贵阳,瞬间提速,带进泛亚经济圈。

此次,我们沿着“一带一路”向东南亚进发,在这条新的“丝绸之路”上寻迹,目睹了贵州榕江的瓜农,早在几年前就到老挝种植西瓜;贵州威宁种植的荷兰豆,远洋出口到新加坡;贵州遵义生产的钢绳,在马六甲海峡码头,充当起“大力神”角色;贵州大学生,到泰国传授汉语,教授中国五千年文化;贵州正安出产的茶叶,被茶商制成铁观音,出口到吉隆坡茶市;贵州建工集团的工人,正在金边修建当地最漂亮的大厦……

翻阅贵州史,镇远的祝圣桥,就是明朝时期缅甸使节骑象北上中原时,由陆路转为水路的起点;印江出产的筇竹,在西汉时期,就被西南商人贩卖到印度和阿富汗;仁怀的先祖,在重阳时的古法酿酒,汉朝时叫枸酱,已经通过西南丝绸之路,源源不断运输到东南亚、南亚、西亚和欧洲等地……

古时渊源,今日文明。

东南亚国家中的贵州元素,让人顿悟:“一带一路”不是中国一家的独奏,而是沿线国家的合唱。

2016年12月20日至2017年1月6日,贵阳晚报采访团以“丝路黔潮”为主题,穿梭在历史与现实之间,先走进越南、柬埔寨、老挝、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用“一带一路”中“走出去”的视角,寻迹东南亚各国的贵州人、贵州事。

“一带一路”,通天下,利天下。

核心提示

数百年前,产自墨西哥的辣椒,被商贩们装进筐子,一路漂洋过海来到中国,但最早只是被作为欣赏的花卉。

贵州省遵义市城郊的海龙屯上,考古学家们在土司的厨房里,期望发现食用辣椒的实物证据——约400多年前,在附近一些地方,已有了辣椒市场,而且还针对不同辣椒进行命名。

现在,辣椒的功能在贵州省被发挥到极致——人们从“以辣代盐”到“无辣不欢”,再从传统农经作物,到中国最大的辣椒种植地,漂洋过海,在新时代的丝绸之路上,扮演文化传播、经济交流的重要角色。

“无辣不欢”的文化纽带

2016年12月底的越南,天气依然炎热。餐馆里,新鲜的辣椒被切成小段,放在小碟子里,供顾客自行选择加入拌菜。

这种个头细长的红辣椒,被称作小米辣,与产自贵州绥阳县黄杨镇的一种细指朝天椒同名。只是,它们的个头大小、辣度有所不同。

四年前,初到越南,杨小平在餐馆里就见识了这种辣椒。不过,直到今天,他还是不适应当地吃生辣椒、生菜叶的习惯,依然用产自老家的辣椒做菜,甚至用油辣椒拌饭。

“生辣椒没什么香味。”他说,这种口味习惯已很难改变。

“无辣不欢”,是绝大多数贵州人的口味习惯。而这一习惯,正在向更多人群蔓延,现在包括江浙、两广等地,食辣人群还在扩大。这种令人畅快淋漓的“重口味”饮食习惯,正成为新的文化纽带。

我们在越南、泰国、柬埔寨等国家的社区超市里,常能看到老干妈的身影——在国外,以油辣椒制品为代表的辣椒、茶叶等农产品,被视为继茅台酒之后,又一登上国际市场的贵州文化符号。

“遵义辣椒”的越南之旅

杨小平的老家在遵义绥阳县黄杨镇,这里出产的小米辣,被认为是朝天椒的一个优良变种,在市场上非常抢手。

两年前,冲着小米辣的名气,原本在贵阳做电气工程的李厚宾,在黄杨镇开办了乡里妹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收购老乡们种植的小米辣,加工成油辣椒、糊辣椒、干辣椒,然后销往各地。

他的老家,在黄杨镇的一个山坡上,据称是小米辣的最适宜种植区。早年离家闯世界,他的路费,是父母卖掉小米辣凑起来的。因此,对于小米辣,他有着深厚的感情。李厚宾的公司虽才起步,但已开始出口。

在越南宾阳市的一个商业街区里,生活着不少贵州人,他们从事着不同的营生。这些贵州人建立了一个微信群,有事没事,大家都习惯在群里聊天,传递招工、商品供求信息。

20多岁的杨小平也在这个群里,并且小有名气——老乡们经常找他买辣椒。

一年前,杨小平回家探亲时,看到了李厚宾生产的辣椒,决定在越南代理老家的辣椒销售。“很地道,是真正的贵州辣椒味。”他说,这是一种饮食习惯,就好像喝酒,有人喜欢红酒,有人喜欢浓香白酒,有人喜欢兼香型白酒,而多数贵州人独爱酱香型白酒。

“漂洋过海”的游子乡愁

黄杨镇的王登建,去年收获了大约20吨小米辣。其中一部分,被卖到100公里外的遵义市新蒲新区虾子镇。

这个辣椒市场名气很大,任何季节,都能见到红艳艳的辣椒堆积如山。而在这个市场里,也有很多来自越南的辣椒。

与贵州不同的是,同样盛产辣椒的越南,因为天气炎热,人们习惯于饮食清淡,辣椒的食用量很少。大多红辣椒被采摘下来后,约有50%以鲜红椒的形式,出口东南亚国家,还有一部分通过边境贸易的方式,进口到中国。

60多岁的辣椒商人杨秀敏承认,早年,他每年几次去中越边境的广西凭祥的边贸市场,收购价格更低的越南辣椒,运回虾子辣椒市场。“现在,还有人在做这个生意。”他说。

杨秀敏说,越南辣椒、老挝辣椒、印度辣椒、韩国辣椒,在虾子辣椒市场里都有。“跟国内很多地方的辣椒一样,它们都来虾子‘镀金’。”他说。

据中国辣椒流通协会的数据显示,占地面积4.5万平方米的虾子辣椒市场,年销售干辣椒7.5万吨,交易额12亿元。而市场里的商贩们,已把辣椒销到国内所有省份,以及东南亚、中亚、欧盟国家。

但在杨小平等漂泊国外的贵州人看来,任何地方的辣椒,都无法与贵州辣椒相提并论。这不单是口味习惯、乡愁,而且是贵州辣椒的香辣俱全,确实令人骄傲。

杨小平代理了乡村妹辣椒公司在越南的销售。不过,现在是以口岸边贸的方式发货,每批次数量都不大,店里经常缺货,以至他不敢向缅甸、柬埔寨等国家的伙伴推荐。

“希望能早点把出口贸易的手续办好,让贵州辣椒在国际市场上有地位。”他说,纯正的贵州辣椒在越南卖得不错。

“让贵州辣椒在国际市场上有地位”也是贵州省委、省政府对贵州辣椒的愿景。

2016年8月,在遵义市举行的首届国际辣椒博览会上,贵州省农委人士称,2015年贵州辣椒种植面积492万亩,产业综合产值260亿元,无论种植面积、加工规模还是效益,市场聚散规模,均排在全国首位。

辣椒产业,仍然是贵州“十三五”规划发展的重点主导产业之一。这位负责人说,贵州将提高辣椒规模化、标准化水平,构建辣椒产销联合体,打造贵州辣椒品牌,实现贵州辣椒产业裂变式发展。

延伸阅读

中国驻越大使馆:橱窗上的“一带一路”

河内市巴亭区黄耀大街46号,有几幢法式小楼,是中国驻越南大使馆的位置。面对中国驻越南大使馆的右侧墙上,是一个长2.5米、高2米的宣传栏,栏内中央位置的顶部,粉红色的A4纸用中越两国文字打印了“一带一路上的中国工程”。

走进细看,20余张10寸照片,分别是坦桑尼亚的天然气项目、巴基斯坦的“中巴友谊路”喀喇昆仑路改扩建工程、苏丹的目前非洲在建最大的水电项目麦罗维大坝、土耳其的安卡拉-伊斯坦布尔高铁等,展示的都是中国帮助当地建设的项目。

中国驻越南大使馆,距离巴亭广场、胡志明主席陵,步行不过10分钟。大使馆与越共中央驻地、越南主席府、总理府及外交部、中央对外部、国防部等主要党政部门毗邻,南来北往的人众多。这个由中国驻越南大使馆以及新华社河内分社共同举办的“一带一路上的中国工程”图片展览,意义尤为重大。

中国驻越南大使馆、新华社河内分社相关人士介绍,2013年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建设的倡议,得到国际社会高度关注,中国愿意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承担更多的义务。橱窗上展示出中国与部分国家合作“一带一路”的项目,也展示了中国为沿线各国人民提供人文交流与文明互鉴,促进世界和平发展。

辣椒的传播路线

地处西南的贵州虽偏僻,但它是丝绸之路上的十字路口——南来的、北往的道路,在这里分流,并承接了物种与文化的传播、扩散。

顺着丝绸之路进入中国的辣椒,最早并非用于食用,而是当成观赏植物栽培。大约400年前,缺少盐巴的贵州才逐渐“以辣代盐”。

金爵奖获得者、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李飞在他的书中,也提到过“以辣代盐”的情节。

当时,为了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他和同事们在海龙屯上进行考古发掘,期间找到了可能是土司厨房的遗址。他们通过浮选技术,从土司厨房遗址上,提取到部分植物的种子,有的很像辣椒籽,但因未进行科学分析,尚不能下定论。

但是,李飞很认真地对待了这些可疑的发现,并有针对性开展过研究,还在有关于土司厨房的文章中,探讨了辣椒的传播线路。

辣椒原产于南美,1493年随哥伦布传入西班牙。此前一年,哥氏在抵达美洲大陆的航海日记中记录了辣椒,他说:“有一种红辣椒,比胡椒好,产量很大,在伊斯帕尼奥拉(即海地)岛每年所产可装满50大船。”这种辛辣的食品很快被广泛接受,于1548年传入英国,16世纪中叶风靡整个欧洲,大约同一时期,辣椒传入中国,被冠以“番”字出现在各种古籍中。

明代高濂《遵生八笺》称,“番椒丛生,白花,果俨似秃笔头,味辣色红,甚可观”。而《绥阳县志》也称,明万历二十九年(公元1601年),当地已有了辣椒市场。

据称,辣椒最早是从江浙、两广一带登陆中国。贵州人吃辣椒的历史,要早于四川人约20年,稍晚于湖南人。

有意思的是,沿着丝绸之路来到中国的辣椒,今天又沿着丝绸之路跨出国门。以“老干妈”等为代表的贵州辣椒,被摆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超市货架,并成为展示贵州文化的独特标签。

河内“36街”的中国元素

细心的中国游客会注意到,越南河内的庙宇、宗祠升起的袅袅青烟,牌坊上模糊不清的中国文字,好似在诉说几千年来,中华民族与这个国家的历史渊源。

36街,越南首都河内的老城,建筑差异明显,有法国殖民时期的欧洲小洋楼,也有新时期越南“集装箱”式的长方形房屋,当然也有房檐翘起,窗户上刻有“寿”的中国式建筑。

13世纪时,各行各业汇集于此,总共36个行业,街道由此得名,成为河内最繁华的区域。

在36街附近,分布着越南重要的政府机构。一街之隔的军事博物馆,大街上摆放的几尊古炮,上面清晰地铸有“明名X年”等文字,无声地诉说这个古老国家与中国千丝万缕的关系。

事实上,中国与越南最早的渊源,可以追溯到秦朝时期。秦朝,名将赵佗起兵割据岭南,建立南越国,这是越南认为的历史上第一个独立王朝,但此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南越国仍是中国汉朝的封国。

几千年来,断断续续,中国与越南一直保持着互通互利的关系,直到今天也能从街景中反映出来。越南的历史学家们也承认,越南的很多文化、习俗,来自中国。

在36街做生意的中国人很多,来自全国各地。刘程炳家族来到越南的时间很长,连他自己也不知道有多久。在36街的43个年头里,他见过太多华人出资对祠堂翻新保护,有人说这些写满汉字的庙宇祠堂是中国明清时期所建,也有人说更早一些。

在刘炳坤的印象里,2010年后,在36街的中国年轻商人多了,在这帮年轻商人的生活中,刘炳坤看到了中国制造的摩托车、空调、玩具……还有中国商人的勤劳。

专家评述

“一带一路”牵手“两廊一圈”

金丹(广西大学中国—东盟研究院越南研究所)

越南查鱼,是当地特有的一种鲶鱼,口感鲜嫩味道鲜美。如果用越南查鱼和贵州辣椒作为食材,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呢?

2016年,越南对中国的查鱼出口额达到3亿美元,预计2017年,中国将反超美国,成为越南查鱼最大的出口市场。2016年前11个月,越南向中国进口额为82.7亿美元,在45个主要商品类中,机械设备、工具和附件等是进口额中比重最大的商品。

越南老百姓对人民币并不陌生,两国边民和游客可以直接使用人民币在边境购物。人民币国际化步伐加快,也让中越两国商人和企业感受到便利。

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和商人来越南投资兴业,推动越南国内对中文专业人才的需求。目前,越南多所大学都开设了中文专业,中文成为越南高考文科类考生喜欢填报的专业之一。

2016年,是中越建交66周年。中国已连续12年成为越南第一大贸易伙伴,越南则是中国在东盟的第二大贸易伙伴。为更好地推进中越的合作与发展,实现“一带一路”与“两廊一圈”的战略对接,解决中越在“一带一路”合作中所遇到的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中越双方需要共同努力,探讨旅游资源的开发合作、中越广西边境互联互通以及管控海上分歧三个重点议题。

附:两廊是指“昆明(中国)-老街-河内-海防-广宁”、“南宁(中国)-谅山-河内-海防-广宁”经济走廊。一圈是指环北部湾经济圈。“两廊一圈”涉及中越10个沿海地区。

黄黔华 田坚 李强/文

王弘扬/图

刊头设计 徐其飞


责编:周秋田

  • 路过

新闻热图

海外网评

国家频道精选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