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9日上午,首届“一带一路与文化经济”论坛暨一带一路百人论坛文化体验基地揭牌仪式在北京前门皇家驿栈举行。40余位专家、企业、媒体代表齐聚论坛,讲述了“一带一路”上具有说服力的文化经济的精品案例。
一带一路百人论坛民营企业委员会委员、皇家驿栈董事长刘少军发表题为“文化经济的皇家驿栈实践”的主旨演讲,讲述了皇家驿站探索中国文化精品化的实践。他表示,“优秀的中华文化需要发扬与传承,如舍得、克己、天人合一等。皇家驿栈将承担文化传承的使命,用外国人读得懂的方式传播中国文化,从而实现使命、产品、服务与盈利方式的四个转变。”在他看来,文化自信源于文化自觉,皇家驿站致力于从西方回归东方,让西方人学习、体验中国文化与中国人的生活方式。“皇家驿栈将坚守民族本真,不断寻找有情怀的资本。”
国际民间艺术组织IOV 全球副主席、中国区主席,一带一路百人论坛文化委员会委员陈平发言题目是“一带一路的文化产业机遇”。她强调,“文化遗产为‘一带一路’与中华民族复兴带来了新的机遇,文化遗产的再利用应当成为文化建设的重要部分。”她介绍,欧洲许多国家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有着丰富的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中国自身的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事业也可以借此机遇加以提升。
“《汉语世界》致力于讲好中国故事,为向世界传递中国声音贡献一份力量。”商务印书馆总编辑、一带一路百人论坛文化委员会委员周洪波强调,“中国故事讲述的是普通人、当代中国和正能量的故事。过去,我们在讲故事时往往陷入以我为主、偏重历史和英汉对照的误区。经过多年的努力,《汉语世界》探索出一套‘中国故事,国际表达’的模式,从外国人的视角,运用地道的语言,同时聚焦经济、社会、文化等多个领域,并通过中外合作及全媒体的运营方式向世界传播中国声音。”目前,汉语世界已拥有的百万读者,其中95%的读者分布在美国、英国、新加坡等海外地区。
“一带一路需要人文城市”,中国数字文化集团总经理、一带一路百人论坛企业委员会委员陈建祖表示,“‘一带一路’五通中最重要是民心相同,而人文城市是民心相通的重要载体,也是向国内外展示中国文化的平台和窗口。例如,在卡塔尔首都多哈举行的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中,中国、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三国联合申报的‘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成为世界文化遗产,也是首例跨国合作成功申遗的项目。”他还强调,“‘一带一路’战略构想转化为现实是一个艰苦卓绝的过程,对中国的企业来说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但机遇颇多。”
中国保监会原副主席、一带一路百人论坛顾问委员周延礼指出,“风险文化与‘一带一路’保险保障密不可分。文化是伴随风险应运而生的,‘抱团取暖’,‘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福’等中国传统的谚语,都是保险文化的基本原理。随着‘一带一路’企业和人员走出去,保险业要发挥锦上添花和雪中送炭的作用。中国未来将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行大量、长期的投资,中国‘走出去’也会面临各种各样的风险,这些风险保障问题都需要保险业来解决。”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酒店管理学院院长谷慧敏发表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酒店投资潜力分析”的研究报告。她指出,“旅游合作被认为是‘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互联互通中共识最多、分歧最小和基础最扎实的领域。特别是海外投资酒店既可以分散风险,还可以搭建境外融资平台,提升资金周转效率,是当下相关企业海外投资并购的热门选择。但是由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济水平、文化差异巨大,我国酒店业跨国经营也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性。具体投资环境分析还需考虑当地政治政策、文化习俗、社会治安等因素综合考虑。”
“‘一带一路’需要语言服务”,零点有数集团高级副总裁,未来商习院院长,一带一路百人论坛民营企业委员会委员冯晞强调,“在‘一带一路’背景下,我国应把语言服务作为一个战略,而不仅是一项工具。据统计,2016年中译外的需求已经超过了外译中。”他还指出,“语言服务于文化包含两点内涵,一是跨语言服务,掌握多种语言,走向、融入以及影响世界。二是跨文化服务,翻译要接人气、接地气,要体验不同的文化。从事语言翻译的人不仅要懂语言,还要懂文化,争取当好文化人,唱好文化戏,搭好文化台。”
随后,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院赵磊教授、中国与全球化智库副主任柯银斌、察哈尔学会副秘书长王冲、军事科学院研究员栾大龙、广东电视台北京节目制作中心主任王晓秋、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公司战略规划部投资处处长张磊、宁夏旅游文化对外传播中心副主任程辉等一带一路百人论坛各委员会专家具体围绕“一带一路”的文化经济等话题展开了激烈的讨论。专家们一致认为,“‘一带一路’是一个不断调试与完善的过程,政府、企业以及媒体需要打开思路,找到一个平衡点,真正在全球收获有文化温度的经济红利。”
责编:周秋田
赞
踩
路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