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主场外交为契机促进“一带一路”建设优化升级

2017-02-27 10:07:53来源:中国社科院
字号:

2月24日,“一带一路”智库合作联盟理事会第三次会议暨专题研讨会在北京召开,来自全国93家智库和研究机构的代表200余人出席会议。

“一带一路”建设开展3年多来,全球已有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共同参与,4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与中国签署合作协议,形成了广泛的国际合作共识。“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将于5月14—15日在北京举行,国内和国际社会对高峰论坛十分关注。中方希望通过主办高峰论坛,全面总结“一带一路”建设的积极进展,共商下一阶段合作举措。

进度和成果超出预期

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副部长、“一带一路”智库合作联盟理事会共同理事长郭业洲在致辞中提到,经过3年多的努力,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去年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工作座谈会上讲的那样,“一带一路”建设从无到有、由点及面,进度和成果超出预期。中国倡导的“一带一路”建设面向沿线国家、辐射整个世界,契合地区发展需要,也激发了地区发展活力,得到越来越多国家的认同。

复旦大学党委书记、“一带一路”智库合作联盟共同理事长焦扬认为,“一带一路”建设是党中央着眼全局作出的重大决策,是我国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实行全方位对外开放的重大举措,也是落实我国总体对外战略和实施周边战略的重大依托。“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我国同沿线国家战略对接稳步推进。一批有影响力的标志性项目逐步落地,“一带一路”的朋友圈不断扩大,形成了一张规模庞大的合作网络。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3年多来,取得了积极的成效,国际影响越来越大。“仅2016年,我们就跟波兰、哈萨克斯坦、老挝、沙特、埃及等14个国家和两个国际组织新签了16份合作协议。同时,我们跟哈萨克斯坦、白俄罗斯、捷克签署了合作规划。各个渠道、各个层面的政策沟通和战略对接工作也更加深入。”商务部综合司巡视员宋立洪介绍道,概括起来有八项工作:一是跟相关国家加强政策沟通和战略对接;二是促进与沿线国家的贸易往来;三是拓展双向投资合作;四是推动和相关国家共建经贸产业合作园区;五是一大批大项目建成投产或开工建设;六是稳步推进自贸区建设;七是中欧班列品牌效应进一步扩大;八是积极推进人文交流,围绕绿色、健康、智力、和平丝绸之路开展一系列工作。

外交部国际经济司参赞张维利介绍,“一带一路”已经形成广泛的国际合作共识。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和共商、共建、共享的合作理念深入人心,联合国安理会、联合国亚洲及太平洋经济社会委员会、亚欧会议、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有关会议和文件都纳入了“一带一路”合作的有关内容。

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院长吴志成说,“一带一路”建设使更多的中国企业和民众走出国门,中国对沿线国家的投资、贸易、工程进一步增长。投资额达到了1200多亿美元,有65个合作园区,还有一批大项目开建投产。

打造“一带一路”升级版

今年,我国将主办“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焦扬认为,这既是今年我国重要的主场外交活动,也是推动“一带一路”建设升级优化的重要契机。新华社世界问题研究中心副主任何君臣认为,“一带一路”升级版的标志就是宣布在北京召开“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峰会。“一带一路”不是过去简单的产能合作,而已经发展为经贸、技术、人文等方面的“升级版合作”。

“来的不是客,来的都是主人。”郭业洲说,“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是“一带一路”提出3年多以来相关内容最高规格的论坛活动,是党的十九大前的重要主场外交之一。高峰论坛既是主场外交,也是主人外交,体现了“一带一路”共商、共建、共享的精神,大家都是“一带一路”建设的主人。

张维利介绍,如果说在“一带一路”倡议提出的初期,国内外对其战略意义、可行性、实现目标以及路径存有异议的话,经过3年多的不断完善、推介及实践,质疑声已基本消除。“一带一路”从最初的政策沟通、道路连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民心相通的老“五通”,发展完善为政策沟通、设施连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的新“五通”,内涵更加丰富、外延更加拓展,已经扩展到欧亚非、美洲大陆。

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所长黄平认为,“一带一路”建设经过3年多的开展,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由近及远、由小及大。下一步升级发展,要坚持国家主导,学界则要开展路线图研究。

国家发改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所长史育龙认为,“一带一路”建设开展3年多了,机制化是当务之急。在国际层面上,强调开放、包容,还要建立“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机制。因此,下一步重点应该围绕着机制的设计来开展。清华大学当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副院长赵可金认为,打造“一带一路”升级版,首先需要对升级版的概念进行定义。在他看来,升级版最重要的标志就是从国内版向国际版转变。第一要打造样板工程,比如西哈努克港经济特区、泰国的罗永工业园区等;第二要补短板,即人才短板、机制短板。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研究员李伟建认为,“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即将举办,这正是构建话语权的重要机会。话语构建应该简明扼要,集中聚焦于全球关注的发展和治理问题。围绕和平发展、和谐共赢,从中国向国际社会提供公共产品以及推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层面,关联“一带一路”的话语构建。

做实做好民心相通工作

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吴晓球认为,“一带一路”建设,民心相通最关键,而民心相通一定是文化的包容和相互尊重。

在天津外国语大学副校长余江看来,强调民心相通的时候,一方面要从“一带一路”的总体思路出发;另一方面要立足我们自己的角色。在具体工作过程中,应当理清以下5个认识。第一,“一带一路”谋求的是沿线各国各地区全方位的务实合作。第二,沿线国家和地区及人民物质和精神文明的全面提高是“一带一路”建设总的追求,在工作过程中应当传递这个信息。第三,尊重文化多样性,开展易被接受的人文交流活动,是推进民心相通的关键举措。第四,激发广大民众主动参与“一带一路”是深入推进民心相通工程的重要保证。第五,语言是实现“五通”的前提条件。

黑龙江大学党委书记刘德权以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情况为例,认为民心相通是“一带一路”建设落脚点之一。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取得了实实在在的进展。东北三省尤其是黑龙江,正在全面开展对俄、对中亚的文化、艺术、体育、教育、科技全方位的交流和合作。积极开展文化外交、公共外交,增加民间交往、相互理解,实现民心相通,从文化交往、民间亲近,最终走向政治亲近和经济合作。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党委书记、广东国际战略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刘继森从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经验总结了民心相通的重要性。他认为,要全方位推进民心相通的工作。一些广东企业在“走出去”的过程中,使用文化名片,举办广东岭南文化书画展,开展文化交流。这种文化与民心相通的形式,对推动“一带一路”建设作用明显。

会议由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当代世界研究中心与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联合主办。


责编:周秋田

  • 路过

新闻热图

海外网评

国家频道精选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