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博鳌亚洲论坛2017年年会中,“华商领袖与华人智库圆桌会议”分论坛讨论现场。严 瑜摄
“一带一路”建设方兴未艾,海外华商在其中的作用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
在刚刚落幕的博鳌亚洲论坛2017年年会上,来自世界各国的20余名华商在“华商领袖与华人智库圆桌会议”分论坛中,围绕“华商携手繁荣丝路”的主题畅所欲言,探讨“一带一路”上的华商作为。热烈的讨论呈现一幅清晰的景象:“一带一路”上的华商身影愈加活跃。
创新注入 商机无限
“一带一路”商机无限。海外华商应该如何更好地参与其中,分享机遇?来自世界各国的华商领袖普遍认为,创新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
论坛上,中国侨商投资企业协会常务副会长、马来西亚常青集团执行主席张晓卿分享了一个近来让他深受震撼的新闻:3月22日,阿里巴巴和马来西亚政府正式宣布建设“数字自由贸易区”。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马云表示,这一电子平台将通过新技术手段协助中小企业和年轻人的发展。
“马云说,任何有好的生意点子的年轻人都可以通过这个平台创业。这让我深刻意识到,未来华商企业的发展离不开科技创新。”在张晓卿看来,3D打印、人工智能、大数据、移动互联网、工业4.0、机器人已经成为华商创业发展不可避免的选择和趋势。创新体系、创新竞争和创新力量,也已成为一个企业不可或缺的经营管理模式。
海外华商企业如何找准位置,做好准备?张晓卿认为,在“一带一路”建设中补充技术短板,加快技术的更新和换代,海外华商可以因此抢占未来经济、科技和文化发展的时机。
这一观点得到国家“千人计划”首批专家、哈药慈航制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段燕文的认同。他指出,“一带一路”建设一方面要融入沿线国家的文化,切合不同文化、不同宗教、不同信仰等实际,另一方面则要用创新的手段适合所在国大众的需求。其中,中医药就是建设“一带一路”过程中很好的方式和载体。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有44亿人口,其中包括4000多万华侨华人,这是一个巨大的市场需求。”基于自己长期深耕中医药研发与创新所得的经验,段燕文认为,作为中国古代科学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中医药为世界健康事业提供了很多原创性内容。“在‘一带一路’的发展过程中,华侨华人和华商企业如果抓住这个切入点,无论是发达国家的医改还是44亿人口的医疗保障,这一技艺的传承和发展都将是最有生命力的产业。”
互联互通 双向机遇
“一带一路”是一条互联互通的发展之路。海外华商不仅在积极助力中国走出去的过程中发挥作用,共享成果,同时也因“一带一路”而在广阔的中国市场有机会尝试更多可能。
美国华人精英组织百人会大中华区联席主席、美国威特集团董事长李学海,就是这种双向机遇的参与者和受益者。他在论坛上介绍,之前他发现很多“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都到浙江义乌、山东临沂等地采购商品。为此,他与建筑公司合作,在一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建造大型商场,让 中国的中小企业在里面销售国内产品,同时也采购当地产品,由此将中国成功的商业模式搬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将双边贸易做得如火如荼。
与此同时,近几年来,凭借敏锐的商业触角,李学海还带领公司在中国不少城市打造以“一带一路”为主题的旅游景点,将主题公园与主题商圈的形态相融合,其中既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特色建筑,吸引游客前来观光,又进行一些贸易,一举多得。
“我们华商企业应该结合自己的业务特点和国际经验,更好地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李学海说。
中国侨商投资企业协会副会长、香港华商集团董事长符祥翠同样注重在国内挖掘“一带一路”带来的发展潜力。20多年前,符祥翠就回到家乡海南投资,并在这期间亲身感受着家乡发生的巨变。“在全球化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大背景下,海南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它可以大有作为。”
这几年,符祥翠一方面大力投资海南的乡村旅游等产业,另一方面也在积极组织琼籍华商回乡,结合海南发展特点,在贸易、旅游、医疗等多领域持续加大投资。在他看来,琼籍华商要搭建的不只是一座连接海南与外界的简单桥梁,而是一座“彩虹桥”。这意味着,华商在海南与世界之间建立的交流不只集中于一个领域、一个地区,而是需要多维度地“走出去”和“引进来”,用多种措施打造“色彩缤纷”的产业投资。
促进交流 大展身手
事实上,除了寻找商机,华商企业在“一带一路”建设中还有许多事可做。
过去几年,中国侨商投资企业协会副会长、怡海集团董事局主席王琳达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塞尔维亚做过两次捐赠:一次是2014年5月塞尔维亚遭遇100多年来最大的洪水袭击,她给当地民众捐助了30万元人民币;另一次是去年她在当地出资33万欧元,捐建了一所幼儿园。这两次善举都得到塞尔维亚政府和民众的认可,去年王绯玲还因此获得当地政府颁发的终身成就奖。
“这两个小小的事例告诉我们,一定要先交朋友后做生意。”王绯玲在论坛中直言,华商企业在参与“一带一路”建设中,不能只是单纯地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拿资源,还要通过文化、教育在当地播下友谊的种子,让公益慈善也沿着“一带一路”共同走出去。
中国侨商投资企业协会副会长、澳门万国控股集团董事局主席刘雅煌则建议,可以在深圳、珠海等地设立“一带一路”或是两岸四地青年创业交流营,通过建立一个大规模的交流平台,让各地青年更好地了解“一带一路”战略,也增进相互之间的了解。
其实,一些华商已经着手在做类似的事情。在博鳌亚洲论坛2016年年会上,陈江和基金会与国侨办下属中国华文教育基金会签署捐赠协议,将捐赠1亿元人民币,在未来10年支持中国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双边人才培训项目,以此加强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企业家的面对面交流,促进“民心相通”这一愿景的实现。
“目前,这一培训项目的各个工作已经就绪,今年就将开展一系列活动。”中国侨商投资企业协会常务副会长、新加坡金鹰集团主席陈江和告诉本报记者,这一完全开放的平台将很快向东南亚、南亚、中亚、中东等“一带一路”沿线地区企业家敞开大门,通过悉心设置的培训课程,一方面消除海外一些人对“一带一路”倡议的误解和疑虑;另一方面也帮助中国的企业家更好地熟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国情。
责编:周秋田
赞
踩
路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