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激发人文研究新梦想

2017-05-12 09:58:06来源:中国文明网
字号:

5月14—15日,“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将在北京举行。

新的丝路,新的梦想。从“一带一路”倡议提出至今,已有三年多的时间。这三年多时间对从事人文领域研究的许多学者来说,是加速追梦的宝贵光阴。

新契机与高要求

“一带一路”建设为学者的研究带来了新的契机,也提出了更高要求。不止一位人文学科的学者向记者表达这一观点。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文化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力量。“一带一路”中的文化建设,特别需要人文领域的相关研究提供学理支撑。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边疆研究所党委书记、副所长李国强表示,“一带一路”不是单纯的经济合作倡议,其包括了政治、经济和文化三个议题。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政治互信是前提、经济合作是主干、人文交流是基础。三者三位一体,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同等重要,应当同步推进。文化建设既是“一带一路”建设的内涵属性之一,也是“一带一路”建设的必然结果,同时也是“一带一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依托。

“一带一路”作为近年来引人瞩目的研究热点,在学术界产生了热烈反响。一大批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成立了相关研究机构,举办了各种级别的学术研讨会。在整合研究资源、推动跨学科研究时,重视人文学科的研究日益成为一种共识。

在“一带一路”建设的带动下,文学、历史、考古、宗教等相关研究蓬勃开展并取得了一定成果,一些学科还积极“走出去”。更多的中国学者奔赴“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各种形式的调查研究。

与兴奋同时到来的是挑战。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教授李肖认为,目前学界对于“一带一路”沿线的某些国家尚缺少足够的了解。比如,对一些中亚国家的历史,我国学者更多的是从汉语文献入手研究,缺少能够直接运用其他民族文献等第一手材料开展研究的学者。这就要求研究者认真“补课”。

成果受到国际关注

围绕“一带一路”,中国学者的研究成果日益受到国际同行的关注。这些成果在促进和提升国际学术文化交流与合作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将为“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提供更为强劲的助力。

2014年12月,广西文物保护与考古研究所研究员熊昭明在英国《古物》杂志发表了长达15页的论文《合浦汉墓与汉代海上丝绸之路》。熊昭明向记者介绍,北部湾地区是汉朝对外开放的门户,合浦作为始发港之一,留下了许多珍贵的遗存,但国外同行知之不多。因此,作为从事该项研究多年的考古工作者,有责任把历年的考古发现和新的研究成果介绍出去。对此,《古物》杂志也给予了很大支持,特别给出了超过其原有规定的篇幅。此外,2017年4月,该杂志又以封面文章的形式,刊登了中国丝绸博物馆馆长赵丰等人合作完成的论文《成都汉墓出土世界最早提花织机模型研究》。

公元前138年,张骞带着寻找大月氏的使命前往西域。他的两次出使,历经艰险,开创了凿通丝绸之路的壮举。今天,一批中国学者怀着丝路考古的梦想走出国门,开展丝路跨国考古。

仅在乌兹别克斯坦,就活跃着两支来自中国的考古队。在“2016年中国考古新发现”评选中,乌兹别克斯坦明铁佩古城遗址项目入选首次设立的“国外考古新发现”。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中亚考古队与乌兹别克斯坦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的同行联手,在这座中亚古城遗址的一系列重要考古发现,让国际考古学界重新打量这座遗址,使明铁佩古城在费尔干纳盆地和古代中亚历史上具有了重要意义。

寻找消失在历史长河中的大月氏留下来的遗迹,揭开大月氏的神秘面纱,是西北大学教授王建新多年追求的目标之一。他带领团队经过多年在乌兹别克斯坦的调查和发掘,以实物证据的方式,对“大月氏人建立了贵霜王朝”等结论提出了不同意见。

多年承担中国政府援助柬埔寨吴哥古迹保护修复工程的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在与柬方合作推出吴哥古迹茶胶寺考古报告后,又与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共同承担了2016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吴哥古迹考古与古代中柬文化交流研究”。

发挥研究成果的实效

在相关研究取得丰硕成果的同时,多位学者也表示,相比“一带一路”倡议的宏伟构想与现实需要,目前已有研究整体上还显得相对薄弱、深度不够;一些研究存在虚化、泛化、标签化等现象。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快速推进,夯实研究基础、让研究成果落到实处、发挥实效等,成为越来越多的学者的心声与期待。

研究“一带一路”,要研究历史,同时也要超越历史。李国强认为,“一带一路”倡议不是简单借用古代丝绸之路的符号,而是一个伟大的超越。目前,有一个根本性的问题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即历史的回顾与今天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之间究竟是什么关系。

在李国强看来,从历史、文化、宗教等角度研究古代丝绸之路,首先要凝练古代丝绸之路所形成的底蕴和“丝路精神”;其次要总结古代丝绸之路的发展,为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提供参考和启示。要把古代丝绸之路所凝结的“丝路精神”,转化为“一带一路”建设的推动力。在这方面,理论界、学术界着力还不够。此外,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同时,要真正与沿线国家相融合,这就需要有创新性的平台、模式和载体。在探索创新性的平台、模式和载体方面,人文学科的研究目前在理论上有欠缺、实践上也有不足。

从最基本的工作抓起,依托高校和研究机构,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历史、语言、文化等进行深入、全面的研究。其中,需要特别重视培养有学术积淀的专门人才,李肖如此表示。(记者 张春海)


责编:周秋田

  • 路过

新闻热图

海外网评

国家频道精选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