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网编者按:“一带一路”倡议是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经验与中国发展的一种全球化发展与共享,是新世纪中国面对新的世界发展趋势与格局,建构的一个最为核心的全球化发展格局。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中国文化“走出去”、中国文化发展具有哪些优势,文化发展的机制创新又面临哪些新的挑战与机遇。此前中国经济网文化产业频道特约专家、中国艺术产业研究院副院长西沐为此专门撰文。
西沐
在新的全球化格局中不断发展演变,旧的格局正在被一点点打破,特别是中国的不断崛起与亚太整体竞争能力的提升,正在成为全球化发展中的重要一极,并会不断成长为全球化最富活力的中心。从宏观层面看,面对全球财富霸权与世界货币发行权的争夺,我们取胜的最大资源基础不仅仅是人力资源,更不仅仅是物理资源,也不可能是别的,而是我们丰富与独特的文化资源。所以,文化资源系统化、资产化、金融化、证券化是中华民族最为核心、最为独立的财富资产与独特的民族赖以生存的关键性资源,也是中华民族面向未来,在世界民族之林屹立的最为宝贵的物质与精神财富。这是我们最大的、最长远的民族利益。
面对复苏乏力的全球经济形势、纷繁复杂的国际和地区局面,“一带一路”是世界各国共有的历史文化遗产与财富资源。我们强调,从五个维度建构中国提出的和谐世界观念:政治多极、经济平衡、文化多样、安全互信及环境永续。其中,如何发挥好面向独特文化资源转化过程中的文化与金融的建制力量与能力,建构打造形成新的机制,打造新的优势,是极其重要的课题。
一、新经济需要新的建构力量打造文化发展新机制新优势
“一带一路”在全球化的话题中,是极为重要的,尤其是文化及其产业的发展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对文化这一话题的关注与重视,一方面是基于在全球化发展的进程中,人们对文化价值及其重要性的再认识、再发展。也就是说,文化资源作为全球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区域、一个民族赖以生存的重要精神与物质财富,是最为重要、最为独特、最为丰厚的民族财富。另一方面,全球化进程对文化产业发展既是机遇更是挑战,这已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随着人们生存空间概念边界的弱化、全球产业链的兴起、文化趋同性的快速发展等,人们越来越多地意识到,面对新的发展框架与资源,发展新经济,最需要的是社会建构的力量,而不仅仅是资源、项目与资本,共同打造新机制新优势。具体体现在以下时代需求与发展目标上:
1.时代需求
(1)中国不断发展崛起的时代需要 。拓展国际活动空间,积极参与世界秩序的建构与治理,是国际合作以及全球治理新模式的积极探索,将为世界和平发展增添新的正能量。
(2)解决重大挑战的需要。“一带一路”倡议是在中国面对更加复杂的重大挑战,在全球化背景下应对挑战的发展框架。当下中国发展遇到的重大挑战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一是国内问题;二是国际化问题;三是有可能国际化的国内问题。
(3)新常态条件下发展的需要。“一带一路”是中国经济在新常态下发展的内在需求,为中国经济发展转型带来新的发展机遇与空间。关键是认知与关注发展背景的主线条:新常态、新经济、国际化、互联网+及产业融合创新。
(4)新经济化转型的需求。中国非均衡性开放经济模式主要有六个方面的表现:一是物理资源过度开发与文化资源过剩;二是GDP与GNP日益背离;三是中国企业国际化相对滞后;四是加工贸易无法转型升级;五是外汇储备难以转化;六是产能过剩。在这种条件下,急需要发展基于独特资源的新经济。
2.目标蓝图
(1)互联互通格局的形成,亟需打造文新机制新优势。
(2)基于全球价值链基础上的产业链的互补与对接。
(3)催生新经济的发展。新经济发展过程中,新资源是关键,“平台经济”是基础,“共享经济”是核心,“小微经济”“小微金融”生态是土壤、是基础。
(4)打造文化发展新机制新优势,建设命运共同体。
二、发挥文化与金融的建制机制的作用建构新的机制
以上发展需求与目标的实现,要突出新的机制力量的推进,最为关键的是文化与金融建制机制的作用。
1.文化智慧
文化智慧是一种建构的力量,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一种深厚的建构性资源,可以而且也应当在自身现代化转型的同时,对世界的现代化走向起到积极的引领作用。
文化智慧最终的体现是:文化及其资源要通过市场机制、产业链机制、互联网机制,变送出去为沿着产业链整合出去、卖出去、被请出去,融合成为对方文化及其资源的组成部分。
(1)价值上的多元共存;
(2)情感上的融会和谐;
(3)资源上的融合发现;
(4)产业上的协同发展;
(5)利益上的共生共享;
(6)安全上的共同命运。
2.资本力量
资本是一种社会机制的建构力量。
(1)推进优势资源的聚合与配置。
(2)推进资源的资产化、金融化、证券化(大众化)发展进程。
(3)聚合优势要素参与国际化分工,参与全球价值链整合,提升我们参与产业价值链建构的主动性及在全球配置资源发展的意识与能力。
(4)通过对产业化的政策的提升,来进一步推动产业全球化能力的提升。
3.协同机制
(1)认同机制。文化认同是一种最高级的认同形式。
(2)联通机制。包括以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为主要内容。最基础的就是文化认同。如果达不成应有的文化认同,眼前的“通”,可能就是长远的“痛”。
(3)共识机制。加强双边合作,强化多边合作机制,积极构建多层次政府间宏观政策沟通交流机制,深化利益融合,促进政治互信,达成合作新共识。沿线各国可以就经济发展宏观设计和对策进行充分交流对接,共同制定推进区域合作的规划和措施,协商解决合作中的问题,形成共识。
(4)资源资产化平台机制。
(5)要素与资本市场机制。
(6)基于全球价值链的产业机制。
(7)融合共享机制。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最终达成命运共同体。
三、明确建构打造文化发展新机制新优势的一个框架
明确框架,就是要建构与探索发展的基本架构。这个基本的架构,我们可以概括总结为:
一个核心:围绕发掘与创造文化最终消费这一核心打造文化新机制新优势。
一条主线:文化资源资产化、金融化、证券化(大众化)这一主线建构打造文化新机制新优势。
三条发展路径:一是沿着文化与科技融合、文化与金融融合的顶层架构取向与路径;二是在文化要素及资本市场之上的基于全球价值链的产业链建构;三是建构不同区域的文化资源资产化、金融化的综合服务平台。
一个基本融合:文化资源的共生融合,建构命运共同体。事实证明,在文化生态复杂的区域,没有文化共生共享建构命运共同体,就不可能实现经济上的共赢。
四、建构打造文化发展新机制新优势九大要点
1.顶层设计思想需更注重长远利益
重视“一带一路”倡议格局中的技术、方法与具体的项目,顶层设计思想需更注重长远利益。从“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到认识的深化,可以说是一个研究、探索与实践提升的过程。“一带一路”是中国面向新世纪、新时期最为核心的国际化发展的国家规划与策略,应有明确的顶层设计思想、长期的顶层规划与系统的政策对策,不应只顾解决眼前问题,化解眼前难题而放弃或是不去规划长远利益。也就是说,不要仅仅在技的层面上过度聪明,而忽略道的层面上的长袖善舞,即用项目来覆盖应有的顶层设计思想的缺失与取向。不要在顶层设计层面上重技忘道,拿到了眼前的利益,失去了信任与长远利益。
2.重视文化及其产业在其中的历史与融合的基础作用
强调“一带一路”格局中的地缘政治与经济合作的博弈问题,应重视文化及其产业在其中的历史与融合的基础作用。大家都看到了“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不断尝试通过双边、多边等机制共同寻找依存、共赢发展的路子,可以说是中国在新的世界格局中走出去的关键。与美国先军事合作再经济合作的方式不同,中国走的是先文化、再经济、再安全的基本路径。在这里,文化及其产业的资源发展基础与缓冲作用不可忽视。目前,我们看到通过双边或多边机制的合作国家,特别是我们的周边国家,往往会出现在合作过程中不断反复,这种反复除了争取更大利益之外,对顶层设计的指向与意图的不同理解与不认同,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3. “一带一路”不仅仅是空间的概念,更是文化影响力的概念
“一带一路”不仅仅是一个空间的概念,它更是一个建立在历史文化概念影响基础之上的一个文化影响力的概念。大家都知道,“一带一路”是指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它贯穿的空间包括欧亚大陆,东边连接经济繁荣并具活力的亚太经济圈,西边连接经济发达的欧洲经济圈,在这两大经济圈之间,涉及中亚、南亚等数十个国家的广泛地域,而在这些广泛的区域中,政治势力与政治格局复杂,美国的影响力大,不少区域可以说是根基深厚,在这种广度多维的区域空间内,如果我们一味地强调政治、经济手段则易形成硬碰撞。所以,如何淡化“一带一路”的空间概念,通过文化及其产业先行,通过文化影响力概念来淡化地缘政治效应,逐步形成共识与相互信任,达成谅解,则更易架构“一带一路”中国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格局。同时,这也有利于发挥传统文化及其资源的巨大优势。
4.互联互通与经济合作的同时,更需要文化价值认同感
在“一带一路”的倡议架构中,不能过分强调互联互通过程中的经济合作关系,忽视文化思想认同感。特别是把基础设施的合作建设,如铁路、公路、港口、能源、通讯等项目的合作作为地域经济重大产业发展的突破口与抓手,而忽视了“一带一路”互联互通过程中文化智慧、文化资源的价值发现,以及文化平台的合作机制建设。事实上,通过双边或多边文化交流与合作机制,在文化共识形成的基础上,不断建构共同参与、共同建设、共享利益、共识推动的文化融合发展平台,不仅可以整合丰富的文化资源,形成文化传承与保护发展的长效机制与产业优势,共筑民意基础。同时,在文化及其利益的共享中也会进一步提升对“一带一路”的文化认同感。
5.文化及其产业的发展规划不能滞后
在“一带一路”倡议的规划与实施的过程中,文化及其产业的规划后置问题比较突出。任何一个发展规划都必须要有相应的突破口与抓手,充分发挥我们的资本优势与基础设施建设的优势毫无疑问是正确的,但后置文化及其产业发展的规划部署的趋势应值得警惕。大家都知道,在国际交易与贸易的过程中,文化具有其他无法替代的先天优势,“一带一路”的多元互联互通,在巨大的要求中,文化的积极介入势不可挡,以项目为抓手,以资本为纽带,以平台建设为根本,充分发挥文化及其产业的先行优势,有利于形成平等与尊重的气氛,推动“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由独唱到合唱。
6.重视不同文化资源资产化、金融化这一发展主线与核心的作用
在“一带一路”格局中,资本推动文化及其产业的发展过分地重视资本市场作用这一主线,而忽视了不同文化资源资产化、金融化这一发展主线与核心的作用。强势的资本力量与手段易给双边或多边合作机制的国家与地区造成文化受到侵害的印象,担心文化安全与文化利益问题,破坏或阻碍业已形成的共识,出现合作中的反复。所以,只有树立文化资源是各民族、各区域地区与国家的重大资源与独特的财富,推动其文化资源的资产化、财富化,真正做到文化共生发展,在文化利益整合过程中,建构文化利益共同体,才能真正实现核心利益的最大化。
7.突破单一向度的功能性发展思路,追求经济上共赢、文化上共生,建立命运共同体
“一带一路”的框架不是单一向度的功能性倡议,而是一个系统的超级的全球综合性格局性倡议,这一倡议的落实不是追求经济或是文化利益的最大化,而是追求经济上共赢、文化上共生,建立命运共同体,追求的是核心利益的最大化。可以说,没有文化共生建构命运共同体,就不可能实现经济上的共赢。所以,从目前来看,一是我们对文化及其产业在“一带一路”中的地位认识不足;二是过分强调大资金、大资本、大机构的金融效能,而忽视了民间的、文化及其产业发展的金融需求与状态,对小微文化金融的功能及作用机制认识不清,布局不够。
8.强调国际社会的大合唱,重视国内布局的一盘棋
在“一带一路”倡议推进过程中,强调国际社会的大合唱,重视国内布局的一盘棋。最主要的就是注意克服在顶层设计的研究与规划的制定过程中,现有利益格局的制导与影响明显,急需突破架构研究、规划布局与政策制定的既有圈子,真正把文化产业——文化金融——小微文化金融这一主线突显出来,重视起来,落实下去。这其中,最为关键的就是要在宏观架构、规划、政策的制定过程中,让更多、更具代表性的不同利益方参与进来,而不是关起门来让几个学者或是秘书做文章。
9.构建有效传播机制,树立消费本身就是文化体验及交流与传播的理念
转变文化交流就是政府主导的宣传、展示与活动的观念,树立利用市场机制进行文化交流,传播的机制,树立消费本身就是文化体验,交流与传播的过程的理念,积极探索在市场+互联网融合机制与资本市场机制这一平台上建构文化交流、形成文化共识的新经验、新做法与新的传播机制的建构,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推动文化交流过程中的创造性,以及面对不同文化发展需求,在多元化、多样态、持续性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五、明确建构打造文化新机制新优势六大基本取向
1.基本格局之一:资源整合与发展共识
(1)在资源整合层面,我们主要提倡三个方面的推进:一是利用平台化机制形成对文化资源的整合聚集;二是在平台化机制过程中实现文化资源价值的发现与整合;三是面向多元化的资源进行充分的发掘、发现,并使之资产化、金融化,能够有效地流动和充满创造性与活力,从而使文化资源不断增值。
(2)在发展共识方面,重点关注:一是文化及其资源是“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是一个急需要在规划布局中需要前置的一个“重中之重”;二是文化及其资源是“一带一路倡议格局中的重要突破口与抓手,其长远意义不低于基础设施在互联互通中的重大地位与作用;三是文化及其资源拓展了“一带一路”的内涵与视角,是“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基础。
2.基本格局之二:产业机制与平台化机制
(1)发挥资源在文化及其产业发展过程中的先发优势,在“一带一路”的框架下,在全球整合配置产业资源,按照产业分工与整合的内在规律,合理布置产业布局与产业链布位,不断在高端、核心产业链整合中占有主动权,是有效利用核心产业链整合策略,整合产业资源,拉长产业链,做大产业规模的关键。
(2)平台化的机制主要包括五个方面:一是文化交流的平台化机制;二是文化资源流动,包括文化资源资产化、金融化发展的平台化机制;三是各种重大核心力量聚合的平台化机制,包括政府的支持,企业、社会及民间力量的积极参与,产业市场支撑体系的参与支持等;四是基于不同文化背景及利益诉求而形成的双边、多边或者是区域化的平台发展机制;五是新科技融合平台化机制。发挥平台化机制的效能,在整合金融体系资源与文化产业支持体系资源的基础上,聚合国际、国内资本实力与能力,通过价值发现、创新服务来满足“一带一路”架构下文化金融发展的时代需求。在这个过程中,需特别重视科技融合,特别是互联网、通讯及信息处理与管理技术融合,以及大数据、云服务、终端技术进步对平台化所提供的更多可能与保障。
3.基本格局之三:大金融机制与小微金融机制
在“一带一路”架构下,有两个视角最值得关注:一是其顶层框架的金融支撑;二是文化资源的特质的金融保障。
(1)顶层框架的金融支撑需要大金融,需要像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金砖国家开发银行、中国-东盟银行联合体、上合组织银行联合体、丝路基金,以银团贷款、银行授信等方式开展多边金融合作。
(2)文化资源的特质的金融保障,需要小微金融。一是由于我国文化资源量大、点多、个性取向明显;二是文化资源生存的状态与消费趋势,最为核心的是多元化、多极化、多样态的生态化生存,及消费结构的不断快速转型,文化消费出现了多样化、多元化与个性化的需求取向,是其鲜活性与创造能力的根本,而这种资源的生存与消费状态,需要更为贴近的小微文化金融的服务;三是在资产、金融资本层面,更容易与世界文化及其产业体系进行对接。文化资源多样态、多元化、离散化的特性,决定了文化金融是一种基于文化资源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而实施的一种差异化的金融服务,也就是说,海量的、离散化的文化资源生存状态,更多地需要差异化的小微文化金融服务来对应。
4.基本格局之四:资本市场与金融服务创新
(1)资本市场是“一带一路”架构中,最具活力与动力的推动力量。在政策层面:一是充分发挥丝绸之路基金及亚投行机制对文化产业发展的关注与投资;二是可以设立专门的文化产业发展基金;三是重点发展“一带一路”格局下不同层面的产业投资基金与股权投资基金。
(2)在金融服务创新拓展层面:一是沿着文化资源资产化、金融化这一主线,积极推动金融体系参与的广度、深度与力度;二是积极推动文化金融以证券市场的发展为抓手,大力发展股权、债权与资产重组市场,推进文化企业上市(包括新三板),发展潜力巨大的股权投资市场及最具活力的并购市场,重点是进一步发挥产业投资基金与股权投资基金;三是围绕以证券业态为基础,发展银行(政策、商业、开发金融)、投资基金、PPP模式及互联网金融业态的创新,从而进一步完善与壮大文化金融赖以发展的资本市场基础。
5.基本格局之五:互联网+与顶层设计前置效应
(1)在充分发挥互联网机制效应的情况下,重点推进“互联网+市场”机制融合的发展,并建构相应的机制平台,在互联网经济快速发展的推动下,进一步拓展基于新机制平台的文化金融的规模,催生新的小微金融业态,推动相关的金融资源在“一带一路”框架下的优化配置,高效率地推进文化资源向产品、产业的整合发展。充分发挥互联网机制对资源的渗透、整合优势,以及对产业、产品的跨界、融合能力。
(2)文化发展与价值认同前置,一方面可以建立共识,清除认识误解,减少摩擦或冲突;另一方面,文化产业作为一个新兴业态,也可以丰富与壮大“一带一路”的内涵与规模。文化价值认同效应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大的方面:一是基于共识的文化认同;二是基于广泛合作交流的国际形象的树立及国际影响的产生;三是基于文化竞争力基础之上的话语权与影响力;四是通过共建共享机制,彰显尊重历史文明,增强积极应对全球化挑战的文化自信与勇气。
6.基本格局之六:发展机遇与时代背景
“一带一路”格局下,围绕文化资源资产化、金融化、证券化主线,文化金融在新一轮的全球文化产业链的重塑与再造,呈现出五大机遇:
(1)利用互联互通的基础,通过建设统一的市场(包括商品的、资本的及要素的),进一步挖掘消费需求,释放需求能力,推进文化及其产业的生发与创新的能力。
(2)以专业创意与设计国际化为契机,发力产业链的重构,抓住正在形成新的文化金融及其产业业态与文化产业内在结构调整的机会。
(3)以全球化创意与设计服务市场在“平台化+互联网”架构的融合过程中,抓住正在迎来文化金融及其产业发展与服务的新模式与新机遇。
(4)以“一带一路”框架下文化金融在创意、设计、生产、产品、品牌及消费等热点不断多元化、区域化的过程中,社会与产业分工更为精细、专业,在“一带一路”架构中,配置资源的基础与能力正在形成,围绕授权、创设、生产、流通等环节正在形成不同独立的新业态,这为我们提供了更多发展的产业机会。
(5)以新的技术与传媒为基础的全球产业融合,特别是产业的文化化、艺术化的趋势,给现有的产业,特别是传统产业或是传统制造业,带来融合、转型与新业态再造的机会。
(本文根据西沐在2016.3.17日在上海举办的中国文化金融高峰论坛上的主旨发言稿整理)
责编:周秋田
赞
踩
路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