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标准”为“一带一路”破冰

2017-07-06 09:49:06来源:中国网
字号:

重庆是西部大开发的重要战略支点、“一带一路”建设和长江经济带的联结点。由重庆至德国杜伊斯堡的“渝新欧”国际铁路联运大通道率先打通了中欧贸易的铁路物流通道,被誉为“‘一带一路’先行者”。然而,“渝新欧”开通初期,曾因沿线温差过大导致冬季不得不停运,直到一项名为“独立蓄热控温集装箱”的创新技术成功应用,才首次让中欧班列看到了常态化运行的曙光。

日前,中国质量报记者冒着酷暑,来到“渝新欧”的起点——重庆市沙坪坝区,通过深入采访区质监局、渝新欧重庆公司等单位,揭开了“渝新欧”突破冬季停运难关背后的故事。

开拓之旅:

“渝新欧”演绎“当代西游记”

重庆踏上“西行旅程”的契机是2009年惠普公司入驻。当时,重庆与惠普等笔记本电脑生产商合作打造全球最大的笔电生产基地。由于地处内陆,企业期望有一种比海运快、比空运便宜的物流方式,为其产品销往欧洲“开路”。在重庆市委、市政府的探索下,“渝新欧”的设想应运而生了。

万事开头难——“西行”路上的重庆,无前人足迹可循,经历着重重考验。过去的亚欧大陆桥,各国海关重复查验让货物滞留时间过长、班列信息反馈不及时、铁路合作组织和国际铁路联盟运单不统一增加操作环节、高达70℃的沿途温差导致主要货物无法在冬季运输……这些难关,让中欧铁路难以实现畅通运行和常态运行。

凭着一股开拓精神,重庆市委、市政府大力争取,推动中国、哈萨克斯坦、俄罗斯、德国四国铁路部门和重庆交运控股有限公司“四国五方”合资成立了渝新欧(重庆)物流有限公司,并率领重庆各级部门、企事业单位合力协作,打造了首条中欧班列——“渝新欧”。在亚洲大陆桥运输史上,开创了全程卫星定位监控货物安全、沿途海关不重复查验、多国铁路合资搭建服务平台、跨洲际使用国际铁路联运统一运单、长江下游造产品经上游中转发运欧洲、欧洲商品经阿拉山口入境中国、保温技术应用于国际长途运输七大先河。

从2011年开通到2016年底,“渝新欧”共开行910班,运输76978箱货物,货值约200亿美元。在39条中欧班列中,“渝新欧”开行班列数占比约34%,货值占比约80%。它的出现,打破了中国传统以东部沿海城市为重点的对外贸易格局,让重庆逐渐成为长江上游地区综合交通枢纽和国际贸易大通道的起点城市。

破冰之举:

“专利标准化”促成“运行常态化”

在探索过程中,“冬季停运”曾是困扰“渝新欧”的主要问题之一。

据沙坪坝区质监局局长屈勇介绍,“渝新欧”开通初期,货源主要以IT产品为主。IT产品对低温敏感,存放温度不能低于-20℃。而“渝新欧”所经线路跨越6个国家,冬季寒冷漫长,沿途极低温度可能达到零下40℃,最高温差达到70℃。如此极端的低温,将对笔记本电脑、液晶显示器等产品的性能造成破坏,严重影响货物运输安全。这一问题,也是“新亚欧大陆桥”无法常年正常运行的最大挑战。

为了实现冬季运输,2013年,在各级部门支持下,渝新欧(重庆)物流有限公司联合惠普、巴斯夫、霍尼韦尔等国际公司,以及后勤工程学院、重庆大学、四川大学、西南交通大学等科研机构合作研究,最终提出以独立蓄热控温集装箱的方式对货物进行保护。

据相关人士解释,独立蓄热控温集装箱为渝新欧重庆公司自主专利,该集装箱利用相变材料在低温下结晶凝固放热、高温下融化蓄热的特性进行箱内温度环境控制,即利用重庆至欧洲冬季地域自然环境温度差进行蓄放热。这一过程完全依靠自然界气候变化进行能量调节,不消耗外界能源和动作机构,节能环保。(许缨 张鹏 蒋维胜

责编:周秋田

  • 路过

新闻热图

海外网评

国家频道精选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