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庆县把产业精准扶贫作为帮助贫困群众建立“造血”机能、促进增收的长效机制,“五项”措施引领产业扶贫出实招,八大产业成为脱贫致富的助推器。
以“引”为主,顶层设计思路清。发展优势产业,引导市场主体与贫困户建立利益联结机制,带动贫困户广泛参与产业发展生产经营,实现稳定增收脱贫。2015年,凤庆作为全省第一批专项扶贫资金“四到县”试点县,成立了项目审查小组,使专项扶贫资金更加快捷高效地推动产业扶贫。三年来,共投入专项产业扶贫资金9000多万元,实现了产业扶贫资金覆盖贫困乡镇、贫困村、贫困户。科学编制了《凤庆县“十三五”产业精准扶贫规划》,出台了《凤庆县财政涉农资金统筹整合使用方案》《凤庆县脱贫攻坚资金保障方案》《凤庆县统筹整合使用涉农资金管理办法》《凤庆县核桃产业管理办法》。让产业扶贫资金的整合、使用、保障制度化规范化,实施产业扶贫工程,做到“一村一品、多村一品”,提升核桃、茶叶、烤烟、畜牧、蚕桑等优势产业,按“长短结合”“优势互补”“立体种植”等模式,确保每个贫困村有1至2个产业发展项目,每户贫困户至少有1个增收项目、主要劳动力至少掌握1至2门实用技术、有1个稳定就业,贫困人口均有增收产业基地。成功创建了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建成无公害农产品基地78.4万亩、绿色有机农产品基地11.8万亩、有机水产基地10.5万亩,农业增加值达35.7亿元,年均增9.5%。
以“帮”带促,脱贫群众信心足。发挥全县行业部门的职能作用,有效整合资源优势,建立多部门联动机制。采取“走出去、引进来”的方式,在扶持龙头企业、调整产业结构、培育优良品种、改良水土条件、完善基础设施、推动科技下乡、实施小额信贷、提高农民素质等方面合力攻坚。依托产业特点和资源优势,成立城乡投、林投、扶投、农投、水投、建投等投资开发公司,为行业扶贫融资、推动产业发展、改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提供运行平台。通过历届县委政府的不懈努力,全县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较大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全面优化、产业结构趋于合理、农民素质普遍提高,涌现出了一批做有带动能力的龙头企业、一批有带头作用的种养殖大户、一批有专业素养的产业队伍、一批有产业技能的新型农民,为全县产业扶贫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支撑力量。
以“带”为融,优化市场共同富。把培育壮大龙头企业作为融入渠道,以龙头企业带动推进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推动农产品向市场化、商品化转型。发展壮大了49家知名制茶企业,研制了以工夫红条茶为主的10多类130多个品种,形成了产品系列化,主销国内各大中城市,外销欧美、东南亚和港、澳、台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滇红集团、春茗茶业、可以茶叶、蒲门茶业4家企业生产“10·17牵手号”普洱茶40000饼,目前已销售1230饼,捐助慈善爱心款115810元。2016年,全县茶叶产值达21亿元,共有8万多户茶农受益,其中19000多户贫困户,茶农人均收入1860元。
培育15家林产品加工企业,年产值超过20亿元,扶持12家规上种养殖企业,年产值超过5亿元。重点培育茶叶初制小龙头650户、林果初制小龙头350户,拉动农产品增加值。滇红生态产业园区入驻企业102户,被列为“全省第一批生物产业示范基地”“省级农业科技园区”;全县拥有中国驰名商标2个,云南名牌产品3个、著名商标17个,“凤庆滇红茶”获得地理标志证明商标。2016年,工业总产值达59亿元,年均增5.4%。
以“联”为媒,产销模式受青睐。立足农特产品初深加工,在“联”上下功夫,建成一批农村专业合作社、加工坊、初制所,通过“龙头企业+合作组织+农户+基地”的模式,2016年4月成立了“天之凤”电子商务有限公司,村级设立了服务站、集镇设立直营门店、县外设立加盟店。通过线上线下齐头并进,把特色农产品卖出去、把优质工业产品引进来,推动了农村商业化、农产市场化发展。目前已与27家涉农企业、合作社搭建合作平台,上线农产品339种,线上注册店铺241家,上线产品数439种。全县所有建制村均成立了1个以上专业合作组织,每个贫困户至少加入1个合作组织。据不完全统计,全县注册登记合作组织560个,涵盖茶、林、果、蔬、肉类等各个涉农领域。全县40家规上企业与贫困村结成帮扶对子,形成支部共建、基地联建,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新型产业发展格局。企业与合作社全面推广合作社经营、帮扶资金入股、贫困户分红的长效机制。
以“训”促干,综合技能有提升。提升农户产业素质、强化生产技术培训、提高产业专业化水平。每年编制劳动力就业培训计划,针对产业片区及劳动力情况,由农业局牵头组织实施种养殖产业技术培训,由县人社局牵头组织实施劳务类就业性技术培训,由政研室牵头组织实施农村工匠等实用技术培训,除五保、残疾等特殊农户外,每户农户至少有1名产业发展明白人,所有贫困户劳动力每年至少参加2次产业发展或实用技术培训,逐年提高劳动力综合水平。2016年,全县共计举办各类培训5644场22万人次,实现了传统产业提升技术培训、贫困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贫困户技能培训全覆盖。
责编:朱峰
赞
踩
路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