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路古琴撬动彩云之南

2018-08-03 15:42:34来源:海外网
字号:

花间把酒一壶,月下竹影斑驳;坐看云起云落,琴音绕梁三日。

彩云之南,写满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之恬淡,岁月因放慢脚步而更加有所回味。

一个人的旅程,读书、音乐是最好的伴侣。一次偶然的机遇认识了古琴,这把琴让我着迷。同时也认识了春城传奇人物董晋云。

坚守初心,人生因一把琴而曼妙

古琴,又称瑶琴、玉琴、丝桐和七弦琴,作为中国最古老的乐器之一,3000多年历史沉淀了耳熟能详的《高山》、《流水》、《广陵散》、《平沙落雁》、《阳春白雪》等名曲,古人云有君子之德才配弹琴!古籍记载伏羲作琴,又有神农作琴、黄帝造琴、唐尧造琴等传说;舜定琴为五弦,文王增一弦,武王伐纣又增一弦为七弦 ;可见古琴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倾情于此的不仅有孔子、庄子等大儒还有浪漫才子陶潜、李白甚至宋徽宗也爱琴至极。

2.png

董晋云

说起古琴,云南就有这么一位痴迷于斫琴的大师董晋云。他与古琴结缘是在11年前,当时在朋友家偶然听到了古琴奏乐,一曲《高山流水》深深打动了他,自此,一头扎进古琴世界。

董晋云说,位列中国传统文化四艺"琴棋书画"之首,被视为高雅的代表,亦为文人吟唱时的伴奏乐器,自古以来一直是许多文人必备的知识和必修的科目。伯牙、钟子期以"高山流水"而成知音的故事流传至今;琴台被视为友谊的象征。大量诗词文赋中有琴的身影。制一把属于自己的古琴成为初心。

斫琴以前,他做过珠宝和建材生意,对古琴懵懂无知,却一头扎进传统文化的浩瀚海洋里。

图书馆、博物馆、互联网……董晋云从各处找来的资料多是琴谱,提到制琴的不过片语只字。他好不容易找来几张古琴样图和一块木材,依葫芦画瓢绘好图样,但古籍提到制琴要“挖孔少许”却让他很困惑,几次拿起又放下。原来想做一把古琴并非一时冲动之举就可成就。

犹豫再三,机械和制图的经历让他最终鼓起勇气边做边琢磨。历时三四个月,他斫出自己首张琴胚。按标准,那张没上漆的古琴白胚很粗糙,顶多完成四分之一的工序。上好弦后,他忐忑地试着拨弄琴弦,生涩的声音让他“一辈子也忘不了”。

董晋云说,古琴一般长约三尺六寸五(约120-125公分),象征一年三百六十五天(一说象周天365度)。一般宽约六寸(20公分左右)。一般厚约二寸(6公分左右)。琴体下部扁平,上部呈弧形凸起,分别象征天地,与古时的天圆地方之说相应和。整体形状依凤身形而制成,其全身与凤身相应(也可说与人身相应),有头、颈、肩、腰、尾、足。在刚开始斫琴一年里,董晋云做梦都在想制琴的事:一道工序该放前还是摆后?腔体该长一毫米还是短一毫米?……

他开始“恶补”关于古琴的各种知识。云南斫琴师数量屈指可数,他就到上海、江苏等地拜访斫琴名家,请教制琴工艺,并向上海音乐学院、中国琴会的专业老师学习弹琴。

1.png

当初随随便便找一块木材就敢制琴,随着了解不断深入,董晋云开始跑遍云南和全国的木材市场,寻找各种适宜斫琴的老木料:杉木、梧桐……

八年前,董晋云将斫琴场所从家里搬到占地1100平方米的团结乡工坊,流程也变得一丝不苟,选木料、找生漆、修外形、挖腔体、合底板、贴木漆……100多道工序需经反复打磨,平均耗时至少18个月才斫好一张琴。

“斫琴的关键在于耐心。”面对工坊墙上挂着的16张成品七弦古琴,董晋云的声音不疾不徐,温润如玉。“每一张古琴我都很用心去做。”

所谓匠人匠心,就是要守住一颗心

董晋云说,古琴的声音是非常独特的,一般人听琴乐能感到古琴的安静悠远。"静"可以说是琴音的最大特点,琴音也被称为"太古之音"、"天地之音"。这里的"静"还有两层意义,一是抚琴需要安静的环境,二是抚琴更需安静的心境。

古琴的三种音,散音、泛音、按音,都非常安静。散音松沉而旷远,让人起远古之思;其泛音则如天籁,有一种清冷入仙之感;按音则非常丰富,手指下的吟猱余韵、细微悠长,时如人语,可以对话,时如人心之绪,缥缈多变。泛音象天,按音如人,散音则同大地,称为天地人三籁。因此古琴一器具三籁,可以状人情之思,也可以达天地宇宙之理。

董晋云11年来共制作了350张古琴,每张重3.5公斤到4公斤,售价从2.5万元到5万元不等。他的代表作是八宝胎,系用南红玛瑙、珍珠、朱砂、绿松石、红珊瑚、青金石等宝石灰调和生漆制成。

董晋云说,斫琴对他整个人生和心性的改变非常大。以前,他很少接触中国文学,人生也没有明确的目标;斫琴以后,书不离手,生活变得更简单。

“古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可谓根深蒂固。我有幸生活在这片土地上。”他说,“很难想象没有古琴,中国传统文化会变成什么样子。”

在他看来,古琴是需要知音的。古琴音域非常广,声音中正平和、悲而不伤、哀而不怨,可演绎雁鸣、流水、松涛等很多只能意会、不可言传的声音。

琴音绕梁,琴心宁静,琴志久远

在昆明钱王街品苑茶园二楼的厅堂展览,每一张琴都是董晋云手作。古琴斫琴师,在昆明是一个稀有职业,扳着手指就能数完。10多年的斫琴生涯,在董晋云的口中,也只是云淡风轻。显然,董晋云做到了,对他来说,每一张琴,都是独一无二的。

董晋云在昆明西山区团结街道办辟了一块地,那里也是他的工作室——梅隐堂古琴研习所,在那里他种了100多棵梧桐树。因为梧桐与古琴,实在是有着很美好的故事:当年伏羲在西山桐林中见一凤一凰栖于梧桐树上。羲皇便料定梧桐是神灵之木,决意制成乐器。

斫琴,最是急不得,须熟练掌握一百多道工序,运用几十种工具。

比如挖槽腹,最考验斫琴师的技艺。鱼腹状的深长槽腹是形成古琴悠长声韵的物理条件之一。然而,槽腹需要怎样的深浅,中空剜留怎样的大小,底面厚薄的比例如何匹配,3000年斫琴史没有定制。“一切都在感觉上。”董晋云说。

上漆,是董晋云在斫琴过程中遇到的一大难题。上漆最重要的就是大漆。大漆是一种天然树脂涂料,其有机化合物成分所形成的网络状分子结构,能使阴干后的大漆表面在韧性、弹性、硬度等方面得到极大的加强。董晋云得知怒江有大漆后,直接到漆园找到了漆农,只要漆农割下来的第三四五道漆。后来才发现这个要求高得难以企及,且不说市场上的大漆大多都是合成的,光是漆农给的究竟是第几道漆就无法深究。

“没办法,只能退而求其次,尽量找杂质少的大漆。”此外,滤漆也是一个技术活,董晋云到处请教人滤漆的技巧,用纱布,或者纱布垫上海绵来滤,他甚至还尝试过用丝袜来滤漆。“碰到问题就解决呗,反正我是乐在其中。”

10多年来,因为古琴,董晋云实现了无数的跨界,攻破了无数难关,现在斫琴已经成为董晋云的主业,以琴养琴,他的代表作就是八宝胎工艺,并新研制出生漆冰裂断等稀有工艺。

可能和大多数人的路线不一样,董晋云是先斫琴才学弹琴。业界这样定义: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斫琴是一种工艺的“技术实践”行为,琴乐操弄是一种音乐的“艺术实践”行为。“技术实践”、“艺术实践”互为结合,互为优化,恰恰是履行那种“体用相须”、“知行合一”的过程。

为了制出更好的琴,董晋云先后师承于上海音乐学院古琴硕士研究生陈迤清老师、中国琴会任红华老师和杭州徐晓英老师,学习钻研古琴弹奏。对于董晋云来说,现在进行的斫琴师这一行当就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坚守。

虽然刚迈入中年,董晋云已开始考虑如何将古琴更好传承下去。

目前,找他学琴的以年轻人为主,但也不乏80多岁的老人。他未来打算开设专门的课程,把斫琴的传统工艺传下去。

他估计,仅云南学习古琴的人就高达3万,而在北京、上海、杭州等东部发达城市,古琴爱好者更多。

“古琴能让大家浮躁的心安静下来。”董晋云说,古琴的文化传承需要有心人。“不忘初心,一路走来才得以实现琴音绕梁,琴心宁静,琴志久远。”(记者 郭雪艺)

责编:李芳

  • 路过

新闻热图

海外网评

国家频道精选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