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世界文化遗产大国。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在当下,非遗该如何保护传承,如何融入“现代化”,成为了全国两会期间多位全国人大代表提及的“心事”。
今年来北京参加全国人代会,彝族刺绣非遗传承人罗珺特意穿上彝族服饰,这是她花了半年时间一针一线绣出来的“华美精致”。穿上它,罗珺希望更多人了解彝族文化。
“这是我们的根和魂。”在罗珺的家乡云南省楚雄州,彝族妇女自幼学习刺绣技艺,成年后为自己刺绣嫁衣、为丈夫和孩子制作四季的衣服和鞋帽。“彝族姑娘会拿针就会绣花”,罗珺说。
被彝家人引以为傲的彝族刺绣传承千年,如今被赋予了新的活力。近年来,当地政府以传统文化为依托,大力发展创意文化产业,越来越多的村民参与到学习彝族刺绣、保护“非遗”的行列中来。
“酒香也怕巷子深。”全国人大代表、“永子”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李国伟说,走出“深闺”是非遗传承的第一步,从过去家族式的“师徒传承”到如今借力产业,让非遗不只停留在博物馆里,还要飞入寻常百姓家,赋予其旺盛的生命力。
无独有偶,今年穿着“非遗”参会的,还有裕固族代表杨海蓉。生活在祁连山脚下的裕固族,是中国28个人口较少民族之一。
“活态传承是关键。”身为甘肃省张掖市肃南裕固族自治县明花乡上井村妇联主席的杨海蓉说,2018年“裕固族服饰制作技艺”入选第一批国家传统工艺振兴目录,当地企业以民族服饰的研发设计、服饰制作、刺绣传承保护、民族餐饮体验为一体,致力于非物质文化遗产裕固族服饰的传承和传统民间工艺的保护开发。
记者梳理发现,近年来,一些地方政府日益加强对非遗文化保护传承的力度,传承方式日渐“现代化”,时尚与传统相结合。
例如甘肃肃北蒙古族自治县将传统服饰进行改良设计,并确定每周三是该县“服饰日”,蒙古族必须穿戴传统服饰,如今穿传统服饰上班的人也越来越多,呈现一股“返璞归真”的热潮。
在非遗拥抱现代的过程,还需解答如何守护“非遗的魂”这个课题。
纳西族代表、云南省丽江市文化馆副馆长范永贞说,“保有情怀”是最本质的,也是最为重要的前提之一。文化的流变是一种自然规律,但要守护最为核心的文化情怀和纯真,让文化在原真性的传承道路上延续。
“要深入生活。”范永贞说,其实很多非遗文化都源于人类生产生活。如从最初的刺绣产品,到日益精选至其中的某个文化元素,来加以研发,加之创意,成为民众生活中所需的文创产品,历久弥新。
对于这点,42岁的李国伟深有同感。如今,在云南省保山市,永子文化园、永子围棋学校、永子棋院、围棋文化主题酒店相继落地,永子和“国粹”围棋一起走近市民,“活”在生活中。
李国伟说,非遗传承,需要创新和改变,让非遗活起来;更为重要的是,守护其内在的“精气神”亘古不变。
责编:李芳
赞
踩
路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