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团结示范创建铺筑彝乡脱贫路

2019-04-08 16:22:44来源:海外网
字号:

近年来,随着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创建的开展,晋宁区紧抓契机,以发展乡村生态旅游为突破口,努力推进山区乡村建设,完善彝乡基础设施,在奠定了乡村生态旅游基础的同时,也为少数民族乡脱贫致富道路铺好了基石。

双河彝族乡和夕阳彝族乡是晋宁区的两个山区少数民族乡,居住着彝族、哈尼族等少数民族同胞,多年来,由于受区位、交通、水利、地质等诸多因素制约,社会经济发展一直相对滞后。世代生活在此的少数民族同胞,祖祖辈辈守着家乡的绿水青山,却又挣扎在贫困线上。为带领山区群众拔除“穷根”,彻底摆脱贫困,晋宁区决定因地制宜,借助山区现有资源,发展乡村生态旅游、推广特色种植,助力群众脱贫。然而,严重滞后的基础设施、完全不加修饰的村落,除了原生态气息,根本无法撑起生态旅游的食宿保障等配套服务。《云南省民族乡工作条例》的出台,犹如久旱甘霖,让这项规划的实施有了回暖迹象。晋宁区紧紧抓住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建设机会,积极申请省、市专项资金、增加民族专项资金投入,三年来,共筹集投入资金856万余元,实施项目69个,大大完善了民族地区道路、公房、饮水、新农村建设及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农村集贸市场等基础设施建设,同时开发弘扬民族文化、建起多个民族文化陈列馆和民族文化主题广场。

坐落于半山腰上的夕阳彝族乡的大风口村,村子依山而建,山高路陡,发展十分缓慢。自纳入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建设后,进村道路得到了硬化,村中还建起了极具民族风情的文化广场。如今,走进大风口村,再也看不到原先那种晴天灰飞扬,雨天车打滑的场面,映入眼帘的是干净整洁的村间道路,生机盎然的绿树红花。文化广场上新修的长廊宽阔平坦的广场配上清新的空气,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俨然就是一幅令人陶醉的山水风俗画,而修葺一新的老客堂,在经历百年风雨后,旧貌得以换新颜,再次以传统民居和民族文化艺术品的姿态呈现,广场入口处两棵雕满历史故事和民族风情的图腾柱,在迎接四方来客的同时,也向人们诉说着大风口村的沧桑蜕变。

丫租哈尼族特色旅游村是夕阳彝族乡另一个华丽变身的真实写照,一幢幢咖啡色外墙的传统民居,早已告别了前些年断壁残垣的景象,干净整洁的村间道路,时不时传来的声声鸟鸣,更凸显出这座隐于深山之中的古村落远离城市喧嚣的清幽宁静。几家指定的民宿客栈,解决了乡村旅游的后顾之忧,每年的秋收时节,层层梯田金波荡漾的同时,谷花鱼和谷花泥鳅是哈尼人家款待宾客的必备佳肴,而众多因美食美景慕名而来的游客,也让这古老的哈尼村寨活跃异常。

三年来,晋宁区在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建设的进程中,一共在双河、夕阳两个彝族乡建设打造了近10个这样的村子。截止2016年,两个彝族乡的高粱地、荒川等省级贫困村,全部脱贫出列,拔掉了困扰他们多年的“穷根”。不仅如此,晋宁区各级党委政府在努力保护传统民居、恢复和开发墙体文化、整治村容村貌、引导并扶持特色种植养殖、打造生态旅游农家乐食宿的同时,大力宣传当地的乡村生态旅游亮点,除了当地的大型传统节日火把节外,还策划了哈尼长街宴、谷花鱼丰收节等一系列具有浓郁民族韵味节日,打造民族地区品牌,扩大其知名度,完善乡村生态旅游后续服务保障,在创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建设的基础上,将山区少数民族同胞脱贫致富的道路越筑越宽。

责编:李芳

  • 路过

新闻热图

海外网评

国家频道精选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