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扶智助傈僳族群众奔小康

2019-07-02 08:32:47来源:海外网
字号:

天灯村是大理州云龙县苗尾乡的一个傈僳族“直过民族村”, 由于地域广、居住分散,学校当时无力为学生提供食宿,于是父母们就在学校周围为孩子们建起了一间间可供食宿的垛木房。千百年来,一代代傈僳族人由于教育问题难以摆脱贫困的命运,天灯也因此成为“学生村”的代名词。

扶贫离不开扶智,今天的天灯完小,挺拔的教学楼替代了垛木房,营养餐让曾经的“小锣锅们”不用再自己动手做饭。孩子们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学习,操场上奔跑,人背马驮接送小孩上学的情景也已经消失了,昔日的“学生村”变成了崭新的校园,只留下零星垛木房提醒着人们要珍惜目前的幸福。山区的孩子同样和城里的孩子一样,享受着阳光的温暖、祖国亲人的关心。同时,良好的学习环境不止为孩子带来福音,也是天灯村成人文化、技术培训基地,农业知识讲座、职业技能培训,各种知识源泉源源不断注入这里,大山深处的小山村逐渐展露朝气勃勃的发展面貌。

最近花9多万元盖了新房的丰文发,回想起20年前“学生村”的穷苦生活,恍若隔世,他家生活的巨变与一所学校有着莫大的关系——天灯完小。

“我做梦都想不到,我的孩子能有这么好的读书条件!”家住苗尾乡天灯村岭岗组的傈僳族村民丰文发回想起自己20多年前在“学生村”的求学之路,不禁感慨万千“当时我们顿顿吃洋芋,天天睡大通铺,下雨天屋里漏雨连火都点不起,还要到很远的地方打水,我记得有一次走到半路,桶底漏了,水全洒了,还砸到了脚,那阵子我都没办法做饭,那些日子真是太艰苦了”。

认真学习.JPG

“我们那一代人小学毕业就基本不读书了,我这辈子就吃了没文化的亏,没有知识也没有技术,想出去打工都找不到活路”。此外,丰文发还患上了痛风,农活基本不能劳作,一家人主要靠妻子种地为生,还要供养两个孩子,生活十分困窘。

自从深入实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教育精准扶贫后,丰文发一家的生活悄然改变,虽不是建档立卡贫困户,但自家却是教育帮扶的受益者,孩子由于教育走出大山,彻底改变了家庭条件。大儿子通过教育学到了装载机技能,目前收入稳定且较为宽裕 ,小女儿因为天灯完小优秀的教学考入了县级重点中学。“新盖的房子大部分是儿子寄回来的钱,小女儿成绩很优秀,将来肯定能考上大学,我的儿女辈再也不会跟我一样吃了没文化的亏”丰文发自豪的说道。

自2003年至今,通过社会爱心企业的帮扶和云龙县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建设项目的实施,天灯完小教学楼、宿舍楼、食堂、书香园、教师周转房、综合楼、学生运动场等基础设施都焕然一新,硬件和软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随着课间铃声响起,天灯完小130名学生伴随着激昂、欢快的旋律,学生在操场上跳起了傈僳族舞蹈——瓜七七。

“只有教育才能让我们的孩子走得更远,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真正从源头做到‘拔穷根’。”天灯村完小校长丰吉荣说。他希望学生们能走出去,从而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并把本民族的文化带出去。

目前,天灯村委会周围还零星留着几间“学生村”时代垛木房,见证着傈僳人民摆脱贫困落后的非凡历史,“现在这些垛木房不再住人了,你看,这几间被用做摩托车修理,‘学生村’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天灯村驻村第一书记赵神贵如是说。(作者:尹涵)

责编:吴迪、姚凯红

  • 路过

新闻热图

海外网评

国家频道精选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