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生态产业建设,助力推进脱贫摘帽

2019-09-02 08:27:24来源:海外网
字号:

云南省维西县是全国唯一的傈僳族自治县,辖3镇7乡, 共有79个村民委员会和1027个村民小组,总人口15.37万人。全县国土面积4476.5平方公里,全县森林面积3796.31平方公里,森林总蓄积量4879.26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76.2%。地处金沙江、澜沧江、怒江“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腹心地,是人间仙境“香格里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川滇森林及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区,是国内和国际的重要生态屏障。境内物种资源丰富,国家级、省级珍贵动植物均有大量分布,素有“生物基因库”之称。长期以来,我县作为典型山区农业县,受气候、土地、灌溉等自然条件制约,农业产量较低,收益较差,且生态脆弱和贫穷落后互为因果,恶性循环,造成了贫困程度深、脱贫难度大的深度贫困现状。近年来,为深入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结合林业工作实际,充分研判全县贫困落后现状,找准“穷根”,因地制宜,精准施策,把生态建设和脱贫攻坚深度融合,制定了《林业生态扶贫实施方案》,按照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坚持生态建设与脱贫致富有机结合,探索林业产业扶贫、造林劳务扶贫、生态护林扶贫、生态补偿扶贫等脱贫致富新路径。通过“五个一批”着力打造生态建设助力精准脱贫的特色扶贫攻坚路线,努力实现如期脱贫。

一、壮大林业产业,助推脱贫致富。

围绕全县产业发展体系,因地制宜走“产业发展生态化,生态建设产业化”发展路子。近两年来共实施经济林果产业建设项目46833.3亩,总投资3819.79万元。涉及10个乡镇,79个村委会,912个村民小组,建档立卡户8000余户3万余人。其中,花椒种植10000亩,投资800万元;水果种植3556.3亩,投资1066.89万元;异地搬迁户产业发展2073亩,投资621.9万元;造林补贴8929亩,投资200万元;核桃提质增效22275亩,投资1131万元。通过大力发展林果产业,在改善生态环境的同时夯实贫困户稳定脱贫的产业基础。

二、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切实增加农民收入。

严格按照“农民自愿、政府引导,突出重点、稳步推进,尊重规律、因地制宜”的原则,抢抓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的政策机遇,做好“产业发展脱贫”和“生态补偿脱贫”文章,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积极与上级沟通衔接,2015年-2018年共争取新一轮退耕还林项目11.5万亩,项目实施重点倾向建档立卡贫困户,将建档立卡贫困户符合退耕条件的土地纳入退耕范围,因地制宜,适地适树,促进农业结构调整,提高生态环境质量,确保建档立卡贫困户增收致富。项目辐射贫困家庭7122 户 26481人(涉及建档立卡贫困户退耕还林面积7.8万亩,补助资金9360万元 )。

三、实施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切实改善生态环境。

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政策是推进林业历史性转变的重大突破,是依法治林的必然要求,是落实“以人为本”、保护务林人切身利益的具体体现。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的确立,为进一步推进我县林业建设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保障林业生态建设成果,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切实增加群众经济收入。全县每年实施森林生态效益补偿面积192.73万亩,其中国家级公益林166.92万亩,省级公益林25.81万亩。划定625个管护责任区,聘请625个管护人员以承包管护形式进行管护。将1927.3万元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资金兑现到林权所者中(其中,涉及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3181户,48554人),兑现森林管护资金1494万元(其中,涉及建档立卡贫困人口73户,365人,78.88万元)。通过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实现“山有其主、主有其权、权有其责、责有其利”的四统一,切实增加农民收入,提高森林质量,维护生态平衡。

四、强化生态护林助推扶贫,努力推进脱贫摘帽步伐。

2016年11月起,国家实施扶贫攻坚计划,为全面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中发[2015]34号)关于“利用生态补偿和生态保护工程资金使当地有劳动能力的部分贫困人口转为护林员等生态保护人员”要求,根据《国家林业局办公室 财政部办公厅 国务院扶贫办行政人事司关于开展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生态护林员选聘工作的通知》(办规字[2016]171号)精神及《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生态护林员选聘办法》要求,我县积极与上级部门沟通衔接,共争取生态护林员指标3911个,资金3911万元。利用中央财政资金购买劳务,将部分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转化为生态护林员。结合我县实际,及时编制《维西傈僳族自治县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生态护林员实施方案》,按照《方案》共聘用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生态护林员3911人,管护林业用地379631.4公顷,人均管护面积达97.06公顷,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生态护林员年平均补助资金达9500元。切实增加贫困人员收入,确保全县“生态补偿脱贫一批”任务能够按时完成。

五、大力发展林下经济,切实提高家庭收入。

我县宜林地资源较为丰富,但林地利用率、产出率较低,盘活林地资源,提高林农收入方面有较大的发展空间。结合林权制度改革,引导发展立体林业和循环经济,培育林下产业,鼓励贫困人员在经济林地林下种植续断、珠子参、当归、秦艽、木香、重楼、魔芋等中药材,近年来,结合实际实施完成林下药材基地建设2万余亩,投入资金1075万元。切实提高林地利用率,增加家庭收入,努力实现如期脱贫。

六、积极开展产业技能培训,增强其中脱贫信心。

增强“造血”功能。积极开展劳务技能培训,主动为贫困户送劳动技能技术、送务工创业信息、送惠民政策,使每个劳动力均掌握1—2项实用技术,增强贫困群众自我脱贫能力。近年来,按照全县产业发展规划,在全县范围内,共开展技能培训30期,8000人次,使困难群众掌握了较为先进的种养殖技术,转变思想观念,为全县产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七、切实转变工作作风,努力做好挂钩帮扶工作。

维西县中路乡新厂村是全县深度贫困村。我中心作为该村施别组扶贫挂钩单位,采取切实有效措施,主动作为,建立了“全方位、全覆盖、无死角”的链条式帮扶责任体系。8名干部职工每个月分两批轮流到挂钩户家中,与困难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每人每月驻村入户时间不少于3天。按照“一户一策”方案,为贫困户量身制定帮扶措施。坚持按照“从严、从细、从快”的要求,全面了解贫困户住房、生产资料、人口、收入、家庭基本情况、身体状况及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及时掌握群众“衣、食、住、行、医、学”等日常生活需求,并逐户填写《入户走访卡》,建立贫困人口信息档案和基本帮扶措施,力争做到“规划到户、扶持到户、脱贫到户”。建立贫困户收入台账,实时监测群众月收入和消费情况,真实准确掌握贫困户收支情况,为落实好各项扶贫措施提供科学依据。在走访中轻车简从,自带“盘缠”,不给基层和村民增添负担,不干预农村正常生产生活,不利用职务之便优亲厚友,不干预当地工程建设。结合当地实际,创新扶贫工方式,把扶贫工作“扶”到点上,提高扶贫工作的实效,把扶贫工作“扶”到心上。如今,这个面积不大、人口不多,但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的小山村,正在脱贫攻坚这场没有硝烟的特殊战役中,点燃了向贫困宣战的激情岁月。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我们必须进一步深刻认识加快全县脱贫攻坚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县委、县人民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开拓创新,锐意进取。 紧盯目标任务不放松,紧盯质量提升不放松,紧盯作风建设不放松,谱写脱贫致富的秀美华章!(维西县林业和草原局 杨艳平)

责编:吴迪、张霓

  • 路过

新闻热图

海外网评

国家频道精选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