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江川有位生物多样性守护人

2020-09-10 09:15:20来源:云南网
生成海报
字号:

张四春

有这样一群人,他们为了让土著物种充分发挥在生态修复中的重要作用,有针对性地开展人工保护,对土著鱼类进行驯养繁殖、病害防控、苗种培育、养殖等技术的试验研究,完善和集成养殖技术,为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支撑;他们扩大苗种生产,保障苗种供给,通过增殖放流,优化湖泊鱼类种群结构,以实现土著鱼类保护与湖泊生态修复相结合;他们为保护星云湖生物多样性,付出青春、洒下汗水,默默地守护着土著鱼类。他们,就是水产一线的科技工作者,云南省玉溪市江川区畜牧水产站站长张四春就是其中一个。

张四春出生在星云湖边大凹村的一个渔民家庭,为了生活,从小就跟着父辈们拿鱼摸虾,对鱼有着很深的情结。高考时,他毫不犹豫地报考了四川省水产学校淡水渔业专业,1987年学成归来,如愿被分配到江川从事水产技术推广工作。

从此,他就与鱼为伴,与鱼为伍,说鱼事,做鱼事,屈指算来,已经摸爬滚打走过了32个春秋。

“那些年,星云湖水还是清澈见底的,肉眼可见水草在水下舞动,鱼虾在舞动的水草间穿梭。每到繁殖季节,星云白鱼像浪花一样席卷岸边,在跳鱼沟中欢快地跳跃、游动。90年代初,由于人们生态保护意识滞后,过度捕捞、外来物种入侵、农业面源污染和生活、生产污水直接排入湖中等人为因素的影响,让星云湖遭受了不可逆转的生态环境改变,湖水富营养化导致蓝藻爆发、湖水浑浊……直至变为劣V类水。”回忆起刚工作时的情景,张四春感叹连连。

随着湖水的污染加剧,那些曾经是他眼中的“俗物”——江川特有的大头鲤、星云白鱼等土著鱼类逐年减少,步入濒危鱼类的行列,有的甚至濒临灭绝。张四春瞬间深刻领悟到了“金山银山就是绿水青山”的真谛。于是,他开始揣着工具,在湖边寻觅土著鱼的踪迹,无功而返是常态,难得遇到些土著鱼类,但因为捕捞鱼类受伤严重,驯养成活难度大,屡屡失败那是家常便饭。

进入21世纪,张四春带领团队积极开展土著鱼类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工作,建立了大头鱼原种站,工作在一线,服务到一线,境内大大小小的水库和池塘边就是他的办公室、实验室。遇事总是亲力亲为,无论刮风下雨,只要养殖户一个电话,他就会第一时间出现在池塘边。

渐渐地,他摸索出了大头鱼的摄食和繁殖规律,2001年,大头鲤人工繁殖获得成功,并从2002年的春天起,通过人工增殖放流,将培育出的大头鲤鱼苗年复一年源源不断地投放到星云湖。这一放,就是20年,成功保护了大头鲤种群。

2009年至2019年,星云湖共计增殖放流大规格大头鲤鱼种28506.4千克,5-7厘米夏花鱼苗1043.49万尾;2011年至2019年,在江川区的水库、池坝塘等适宜水域,为养殖户提供大头鲤苗种7578千克,惠及养殖户累计503户,推广示范养殖面积累计1.2万亩。其中,推广养殖土著鱼类惠及建档立卡贫困户3户,少数民族养殖户15户,对脱贫攻坚和民族团结示范区创建做出了积极的努力,助力乡村振兴。

在保护大头鲤的同时,张四春还注重强化渔业公共品牌创建工作,成功注册了“江川大头鱼”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已经原国家质检总局受理。为大头鲤开拓市场,延伸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奠定了基础。

大头鲤回来了,可星云白鱼因在星云湖已难捕捞到,母本从哪里来,成了张四春日思夜想的一个大难题。

经过多方打听,他得知在一条直通星云湖,名为跳鱼沟的河道里,雨天偶而会有星云白鱼从星云湖逆流而上。

在雨季来临时,他赶紧聘请了一位老人,两人一起在这条河里守了近两个月,终于捕获了86条星云白鱼来作母本。事后才知道,如果错过这一年,可能便是永远的错过,因为自此后,这条河里再也见不到星云白鱼的踪影了。

通过努力,2008年6月,池塘人工驯养的星云白鱼人工繁殖获得成功,2010年,又成功繁殖出子二代星云白鱼鱼苗,目前,拥有亲鱼1000千克。2014年至2015年放流星云湖5.6万尾。

有了经验,张四春和同事们越干越起劲,就连抚仙湖所特有的云南倒刺鲃、抚仙四须鲃、花鲈鲤、杞麓鲤和抚仙金线鲃等土著鱼类也开始陆续培育成功。通过增殖放流和适宜水域推广养殖,这些土著鱼类产生了较好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近十年来,累计新增经济效益21569.9万元。

更让人高兴的是,多年摸索出的核心技术得到了国内专家的认可,被国家知识产权局授权实用新型专利5项,并且获得了“云南省渔业技术推广与资源保护”、“中央农业资源与生态保护(濒危物种增殖放流)”等项目及“云南省万人计划”等各类人才培养项目的支持。

多年的增殖放流,每当看着成千上万的鱼苗奔涌进湖水中,张四春觉得选择这一份坚持和执著来表达对母亲湖的热爱是值得的,他无怨无悔。

要让养殖土著鱼类变成经济效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作为一名农业技术推广研究员,张四春积极奔走推广养殖土著鱼类。多年来,他共组织举办培训班8期,培训670人次,现场观摩培训10批次,参训800人次,池塘边的现场指导1260次,他还利用微信群推送土著鱼类养殖技术,普及创新集成技术。

自2010年以来,张四春先后获得县(区)级以上科研推广成果奖及荣誉51项次。其中,2019年度荣获中华农业科教基金会神内农技推广奖,2018年入选云南省“万人计划”产业技术领军人才,2017年度获得全国水生野生动物保护海昌技术奖,2014-2016年度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农业技术推广贡献奖,2013-2015年度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成果类二等奖,分别获得云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3项,云南省农业技术推广奖5项,享受云南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中共玉溪市委联系专家,2020年获玉溪市“最美科技工作者”称号。

正是有了张四春和同事的共同努力,大头鲤、星云白鱼、杞麓鲤、花鲈鲤、云南倒刺鲃、抚仙四须鲃和抚仙金线鲃等土著鱼类的命运才得以改变,通过人工驯养、繁殖和养殖成功实现了星云湖、抚仙湖土著鱼类种群数量不断扩大,让一些快要灭绝的鱼种,最终在保护基地里留住了根苗,保护了生物的多样性。

从初出茅庐的年轻小伙逐渐成长为一名经验丰富、头顶光环的农业技术推广研究员,张四春一生专攻一件事——当好湖泊生物多样性的守护人。(云南网通讯员 李丹 张延江 杨宝英 摄影报道)

责编:叶壮

  • 路过

新闻热图

海外网评

国家频道精选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