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的迪庆高原,溪水潺潺,青山滴翠。行走村村寨寨,处处能看到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情景。生活在这里的藏族、傈僳族、纳西族等各族群众,手挽手、肩并肩,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拥抱在一起,共建美好家园、共创美好未来,描绘了建设新时代新迪庆、与全国同步进入全面小康社会的民族团结新画卷。
树牢主线 以创建凝聚人心
投入民族专项资金2.8亿元,推动3个示范县(市)、11个示范乡镇(特色镇)、95个示范村(社区)、22个少数民族特色村和3000多户示范户建设,一大批有特色、产业强、环境好、民富村美人和谐的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镇不断涌现,27个村镇先后被命名为全国、全省文明村镇,6个村被命名为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13个村被命名为云南省少数民族特色村寨。
一串串扎实的数据,一道道闪亮的光环,折射出迪庆藏族自治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工作的重要论述和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紧扣“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总目标,紧紧围绕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主题,深入推进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创建工作,奋力建设新时代新迪庆。
近年来,迪庆州先后出台了《中共迪庆州委、迪庆州人民政府关于深入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意见》《迪庆州深入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行动方案》等政策措施,成立了州委、州政府主要领导挂帅的领导小组,作为“一把手”工程,高点谋划,高位推动,齐抓共管。
“邦畿千里,维民所止。”迪庆各族群众胼手胝足、披荆斩棘,共同打造了“世界的香格里拉”。迪庆民族团结有历史、有传统、有血脉,既有鲜明厚重、多姿多彩的生态文化、高原文化、民族文化,又与中原文化等多种文化复合积淀,形成了独特多元的滇藏文化走廊和各民族和谐共居的香巴拉之都。
“平等、团结、互助、和谐,我从小就耳濡目染,特别是大家同心协力,日子越过越好,生产生活、人居环境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讲起民族团结,德钦县升平镇阿东村学龙小组的此里拉追有很多话要说,“我学的是藏医,人们的生活越过越好,但医疗人才有限,我毕业后要回到家乡,帮助大家过上高质量的生活。”妈妈接过话茬:“回来好,村民就不用跑很远找医生看病了。”
你一言,我一语,说的家常话,诠释的是蕴藏在日常学习生活中的民族团结。迪庆州大力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实施国家级迪庆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项目,有序推进藏族锅庄、傈僳族阿尺木刮、纳西东巴文化、藏医药等民族文化传习中心建设,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国民教育、道德建设、文化创造和生产生活,营造传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良好社会氛围,精心打造富有香格里拉文化底蕴的民族文艺精品,推动各民族文化交融创新,增进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认同,筑牢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
坚定信念 以创建促进发展
“全面实现小康,一个民族都不能少”“各民族团结携手,共同迈进全面小康”。这是要求,也是承诺。迪庆州以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永远在路上”的精气神,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坚持各民族守望相助、真抓实干,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作为“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之一,迪庆州始终把全面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实现全面小康作为创建示范州的首要任务,着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与扶贫开发“双融合、双促进”,确保各族人民共享发展机遇和成果,促进各民族相知相亲相惜、交往交流交融,共建美好家园、共创美好未来。
在香格里拉居住着25个民族,是国家“三区三州”集中连片深度贫困县市之一,贫困原因主要表现在环境、基础、生活、教育、观念5个方面,秉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民族都不能少;共同富裕路上,一个也不能掉队”的信念,以不获全胜决不收兵的攻坚态势推进扶贫工作。“我家属于因病致贫,在党和政府的帮助下,通过发展产业,年收入达到了3万元,我就主动提出了退出贫困户行列。”五境乡泽通村吉叶古小组的格茸表示,作为一名党员,和村里的其他党员成立了“感恩连”,帮助更多群众脱贫致富。“从一开始的4个人到现在的109个人,我们感恩队伍越来越壮大。”格茸乐呵呵地说。
在德钦县,聚居着藏族、傈僳族、纳西族等13个少数民族,原有贫困村32个,其中含深度贫困村10个;建档立卡贫困户2813户12315人。“以前,好东西卖不起好价钱,生活不好过,愿意嫁到村里来的姑娘没几个,如今不一样了,不但能娶上媳妇,日子越过越好。”羊拉乡雅瑞安和社区的尼玛在家门口就能挣钱,“当生态护林员,一年有8000元收入,乡村公益性岗位每月还可以拿到500元,如果家里还有劳动力外出务工,每个月至少有2000元。”如今,德钦县贫困发生率从2014年的20%下降至0.06%。
在维西傈僳族自治县,“直过民族”人口有9万多人。脱贫攻坚面临条件艰苦、发展艰难、任务艰巨的严峻形势,贫困发生率高达31.8%,还存在“贫困人口最多、贫困程度最深、扶贫基础条件最差”的状况。“我们村多次召开建档立卡贫困户座谈会,与群众促膝谈心,宣讲党的政策,让建档立卡贫困户懂得‘扶贫不是救济’,主动甩掉‘等靠要’思想,抓住扶贫机遇,积极主动通过自身努力脱贫致富,变‘要我发展’为‘我要发展’。”保和镇拉日村党总支书记赵镭说:“坚持‘富口袋’与‘富脑袋’并重,着力抓实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教育培训、党建引领等工作,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升。目前,维西县贫困发生率降至0.83%。
迪庆大地,各族群众腰包鼓起来,笑容露出来,幸福溢出来,一张张笑脸,成为小康路上最美的风景。各民族都是一家人,一家人都要过上好日子。迪庆州紧扣“两不愁三保障”目标,全面落实“六个精准”和“五个一批”要求,大力实施产业扶贫、健康扶贫、教育扶贫、易地扶贫搬迁、生态扶贫等九大工程,累计投入资金73.6亿元,切实把改善民生作为增进各族群众福祉的主渠道、作为示范州创建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努力缩小地区之间、民族之间的发展差距。贫困人口从2015年末的19553户74139人,减少至目前的508户1579人,贫困发生率由24.95%下降到0.53%,3个深度贫困县(市)全部摘帽,147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向各族人民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守护生命线 以创建构建和谐
8月18日,迪庆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教育培训班开班,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进机关、进企业、进社区、进乡镇(村)、进学校、进医院、进军营、进旅游景区等“九进”活动,以点扩面全覆盖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确保各级各类示范点全面展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丰硕成果,真正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迪庆州正视差距,聚焦问题,采取务实管用的措施,切实解决创建工作中的各种问题。一方面着力解决思想认识不到位的问题,切实增强工作责任感、紧迫感和荣誉感,确保创建工作目标不偏、力度不减。另一方面,着力解决创建覆盖面不广不深的问题,坚持抓基层、强基础,坚持分级负责、分级创建,深入开展州、县(市)、乡(镇)、村(社区)四级联创,确保全覆盖创建,不留死角、不留盲区,形成全社会联动联创共享的良好局面。
民族团结是迪庆各族群众的生命线,归根结底,迪庆的发展历程就是在党的领导下各族群众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过程。在迪庆,不谋民族工作就不足以谋全局,维护民族团结、创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是建设新时代新迪庆的重要载体和内涵,各级党委、政府把民族团结放在心上,把使命扛在肩上,切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谱写新时代新迪庆民族团结进步新篇章。
迪庆州充分尊重和体现群众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确保创建过程群众参与,创建成效群众评判,创建成果群众共享,落实好党和国家对迪庆的系列惠民政策,切实做好各项工作。在脱贫攻坚主战场中,下派驻村工作队193支857人常年驻村,州县乡村四级干部全覆盖挂包帮7.4万名建档立卡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在防控新冠肺炎疫情工作中,各族群众与全国、全省各族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用实际行动彰显中华民族休戚与共命运共同体的真谛,从根本上解决好各级干部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问题,切实打牢民族团结进步的群众基础。
建设新时代新迪庆,需要各民族手挽手、肩并肩,共同努力奋斗。迪庆州各级党委、政府和各级领导干部切实增强责任感、紧迫感和荣誉感,研究制定务实管用的措施和办法,建立健全工作机制,充实力量,坚持抓基层、强基础,分级负责、分级创建,上下联动、齐抓共管、合力推进,着力提质扩面,形成全面深入持久的长效机制。
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不仅仅是一项活动、一个抓手,更是一种理念、一种价值观。迪庆州统一思想、铆足干劲,乘势而上、再接再厉,以更加积极、更加自觉、更加主动的精神状态,把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作为“一把手”工程,不走过场、不流于形式,同心同德、齐心协力,共同推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深深融入各族人民的血液和灵魂,成为建设新时代新迪庆的强大精神动力。(记者 张帆 文/图)
责编:叶壮
赞
踩
路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