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云龙县:易地搬迁“搬来”幸福生活

2020-10-14 14:08:31来源:海外网
生成海报
字号:

福堂搬迁安置点位于云南省云龙县诺邓镇,共有搬迁人口595户2210人,来自全县的10个乡镇。社区配套建设垃圾处理、幼儿园、停车场、文化活动场所、便民服务中心、农贸市场、卫生室、公厕、社区管理房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已开办了服装扶贫加工车间,计划发展仓储物流、汽车销售维修等产业。

走进福堂搬迁安置点,一条条道路平坦宽阔,一栋栋高楼有序林立,一家家住户睦邻友好,一张张笑脸随处可见,和谐幸福的生活气息扑面而来。

42岁的彝族汉子杨义芳介绍,一家四口人原挤住在团结乡团结村大春厂组快要倒塌的80平米的土坯房里,交通十分闭塞,至少步行2个小时才能到组,是名副其实隐藏在的小河沟里的“独家户”。杨义芳又患有病毒性脑膜炎,不能外出务工,两个孩子正值读书,一家人只能靠栽种一点微薄的玉米、茶叶、花椒勉强度日,生活十分拮据。现在,一家人住在100平米安全宽敞的新家,大儿子杨银泽在大理技师学院快毕业并享受12000元补助,小女儿就近在果郎完小免费读书,目前,杨义芳和妻子杨海菊就在家门口福堂服装厂上班。服装厂专门为不能外出务工的两口子提供了好生计,每天上班8小时,一个月赚5000元。此外,政府不仅提供了3000元的茶叶补助、进行种植培训,还解决了贷款问题,不用承担利息的他贷了4.5万元用于发展老家茶叶、花椒,除了在服装厂的务工收入,2019年家里还有5960元的种植收入,“农闲时家门口务工,农忙时回老家务农,挺好!”憨厚的彝族汉子杨义芳笑了。

福堂服装厂工作场景.JPG

40岁彝族大姐的毛阿记作为领舞中的一员,此时的广场已经准备开始,有汉族、白族、傈僳族、彝族、藏族、侗族六个民族的群众聚集在一起,每天晚上7点到9点,只要不下雨,广场上就会按时响起欢快的音乐。夜幕降临,闪耀的路灯照亮了整个福堂,各民族群众的劲歌热舞连绵成一片欢乐的海洋。

原住白石镇的白族大姐杨芳说,她在福堂的商铺租金才7元一平米,整间商铺有20平米,满屋子的货物都是政府贴息10万元置办的,一家四口,儿子在祥云水电四局上班,女儿大学毕业在昆明实习,丈夫因尘肺病享受保洁公益性岗位1500元,自己则经营小卖铺,目前月收入可达3000元。

诺邓镇人大主席、福堂社区党总支书记赵志坚介绍,如何让搬迁群众搬得了、住得下、稳得住、过得好、能致富?“稳就业是关键。”他介绍,除了组织引导外出务工,县里还在社区开展了“春风行动”,通过挖掘全县各单位的保安、保洁岗位,以及安排社区公益岗位等方式,确保每家每户劳动力都能顺利就业。目前,福堂社区除11户24人需要兜底保障外,其余每户搬迁户至少有一人实现了稳定就业。

据了解,云龙县共建设完成24个安置点,(其中,集中安置点21个,分散安置点3个)。涉及白石、长新、检槽、诺邓、团结、宝丰、功果桥、漕涧、民建9个乡镇16个集中安置点,3个分散安置点。完成易地扶贫搬迁任务总计1614户6032人。云龙县坚持将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与脱贫攻坚工作双融合、双推进、双达标,把易地搬迁作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最重要的举措,牢牢把握“搬迁是手段,脱贫是目的”的要求,全面抓好组织实施,切实解决贫困群众的脱贫和发展问题,确保贫困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如今,云龙县坚持党建引领,正群策群力,在每个安置点设立服务中心,落实管理人员,不断提高组织化程度,形成“社区—楼栋—单元—户”的网格化服务管理体系。奋力书写易地搬迁“后半篇文章”,用心用情,努力筑劳搬迁群众的“幸福大厦”,实现云南边疆人民“稳定脱贫、致富奔小康”百年来的美好愿望。(尹涵)

责编:叶壮

  • 路过

新闻热图

海外网评

国家频道精选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