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坦农业技术合作结硕果

2021-04-08 14:49:00来源:海外网
生成海报
字号:

人民日报约翰内斯堡电 玉米、水稻和木薯是坦桑尼亚主要粮食作物。近年来,中国农业科研机构和企业与坦方积极开展农业合作,通过推广农业技术、分享农业发展经验,带动坦方提升了相关作物的农业生产率和土地产量,提升了当地农民的收入,为坦桑尼亚农村减贫与农业发展作出贡献。

骑上摩托车,推广新技术

在坦桑尼亚莫罗戈罗省的乡间,活跃着一批农业技术推广员,他们走村串户介绍玉米增产技术,很多人成了田间地头的“大红人”。

“不管路多远多难走,我要访遍每个村子的每一个种植户,让他们学到中国农业技术。”当地农业技术推广员乔弗里·鲁塔希瓦骑着一辆崭新的摩托车,心里乐滋滋的。他骑行的摩托车是奖来的。不久前,他和9名同事被评为中坦合作“小技术大丰收”项目的最佳农业技术推广员,每人获得了一辆摩托车。

2011年,中国农业大学李小云教授团队来到莫罗戈罗省,与省政府、坦桑尼亚苏科因农业大学开展合作。针对当地缺少肥料、管理粗放的情况,团队钻研出一套玉米增产技术,通过合理密植、间苗、中耕除草保墒等精耕细作模式,在低成本的基础上实现了粮食增产。团队还培训了一批本地农业技术推广人员。

“这么简单的方法就能让玉米增产?”刚进培训班时,鲁塔希瓦心里打鼓,直到他亲眼看到了中国专家团队管理的示范田:井井有条的田垄上,结出的玉米棒子很大,颗粒坚实饱满。“我们大开眼界,简直难以置信!”

培训结束后,鲁塔希瓦负责到4个村子进行推广。一些村民尝试了新方法:播种保证固定距离,按时除草松土,保持土壤湿度……结果,每英亩的收成比过去多了几倍。精耕细作,玉米产量就会增加,小技术实现大丰收,农民的参与热情顿时高涨。“看到村民们顿顿都能吃饱‘乌咖里’(当地玉米面食品),有的还搬进了砖瓦房,我的心里别提有多高兴!”鲁塔希瓦说。

截至2019年,当地1500多家农户接受了玉米密植增产技术培训,试验村拓展到十几个,玉米产量平均提高2到3倍。莫罗戈罗省省长罗阿塔·萨纳雷表示,玉米是该省的第二大作物,中方选择玉米密植增产技术作为推广项目,非常契合当地需要,参与农户明显增收,应推广到更多农户中去。

舍弃老办法,产量翻一番

莫罗戈罗省达卡瓦镇附近,当地农民在中国援坦桑尼亚农业技术示范中心的指导下,采用水稻高产技术,实现了大幅增产。依托靠近河流的灌溉优势,达卡瓦镇水稻种植颇具规模,形成了“万亩粮田”。

村民朱马·马昆杜西常到示范中心听课学习,也常到示范田观摩。但是两个水稻季过去了,马昆杜西还是用靠天吃饭的老法子。示范中心专家李贤辉主动找他交流,了解到马昆杜西心里的顾虑:“我就是担心,单独育苗花时间,在空田里施肥太浪费,请人栽秧成本又高。赔本了怎么办?还是老法子稳妥。”

为了说服马昆杜西,示范中心专家提议他留出两块田做试验田,严格执行秧田平整、起垄、播种以及施用底肥、拉绳插秧、肥水管理、除草除杂等步骤。稻谷收获时现场称重,如果低于原来产量,示范中心负责补偿差额。

5个月后,稻谷收获。村民们共同见证,马昆杜西那两块试验田的稻谷产量比之前翻了一番多!马昆杜西心服口服:“这些方法看起来复杂,实际上讲科学、有规律。前期打好基础,后期管理轻松,产量增加了,我家的收入也提高了。”

多年来,示范中心还举办“中国农业技术惠坦行”,到桑给巴尔、滨海省、姆旺扎省、姆贝亚省和希米尤省等地区推广高产技术,在每个省定点建设高产示范样板,定期开展技术培训,让更多农户受益。

滨海省鲁菲吉地区的农户米图罗专程到示范中心请教,和中国专家结下了深厚情谊。“使用育苗移栽技术后,我家的水稻产量马上就上去了。中国专家非常热情,雨季到来前还特地上门指导。”米图罗说,稻谷产量是当地平均产量的数倍,从前7英亩地只能勉强支撑家里开销,现在收入有了富余,生活变好了。米图罗加大了投入,把农场扩大到100英亩,吸引了很多当地农民前来参观学习,他还主动讲解水稻高产技术。在他的带动下,周边很多种植户的水稻产量都实现了翻番。

产业一条龙,惠及更多人

木薯种植大户阿道夫·内耶布拉拥有一片超过100英亩的农场。过去木薯产量不高,要生长一年才能收获,他种得不多。自从中企带来新的种子和肥料后,他地里的木薯收成一次比一次高。内耶布拉决定扩大木薯种植面积,“算下来,一年能增收七八万美元呢。”内耶布拉还买了拖拉机,“下一步,我除了继续扩大种植面积,还准备购买木薯干的加工设备,延长产业链,让更多人吃上我们种的木薯和木薯制品,将来希望有机会出口到中国去。”

2017年,中企时代集团发起坦桑尼亚国家木薯试点项目,以加工、生产、出口一条龙服务的木薯工业园为中心,形成“农户+农场+工业加工”为一体的大型农业产业合作项目,造福超过50万名当地农民,为坦桑尼亚农业现代化注入新的活力。

坦桑尼亚农业出口加工区有限公司负责人冯瑛丹介绍,当地木薯种子产量低,生长周期长,导致种植成本高,难以符合商业化需求。公司引进和推广高产木薯种子后,每英亩产量可达20至25吨,种植时间仅为7个月。目前,高产木薯种子种植面积超过3万英亩,预计2022年可推广到7万英亩,公司还同时推广木薯与大豆套种技术,惠及上万名农户。

公司总经理凡登杜尔是来自荷兰的木薯专家,常常和中坦两国的同事一起走访田间地头,开办讲座培训,向村民介绍新的农业技术。“我们的工作非常有意义,能让当地村民学到技术,增加收入,这就是农业研究的重要意义。”凡登杜尔说。

为帮助农民打开销路,公司与坦桑尼亚地方政府以及17家农民合作社合作,推广木薯干产品出口加工标准,并开设收购基地,让当地木薯大规模进入国际市场成为可能。

坦桑尼亚苏科因农业大学教授鲁塔特拉说,中国推广的农业项目因地制宜,适合坦桑尼亚农村实际条件,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当地农民参与。“中国经验不仅带来新的种植技术,也带来了新的合作模式”。(人民日报驻南非记者 万宇)

《人民日报》(2021年04月08日第03版)

责编:叶壮

  • 路过

新闻热图

海外网评

国家频道精选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