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滇池之滨的云南昆明晋宁区昆阳甸心村,十多年前的退耕还林、退耕还湿让村子周边的水质有了很大改善,这些原本能给村民们带来直接经济效益的土地闲置了下来,成了无人看管的死角。为此,甸心村党总支因势利导,种植莲藕、海菜......净化水体、做好湿地生态环境保护的同时增加了村民收益。
虎山脚,是整汪滇池水最为清澈的地方,每年滇池里的高背鲫鱼都会聚集在此产籽。曾经虎山过度种植的农作物破坏了山体生态,施用的农药及水土流失也让滇池生态变得岌岌可危。沿着虎山脚依势而建的甸心村,为了还虎山一个绿意盎然的山体,还高背鲫鱼一个清净之地,十多年前,村民们开始响应“四退三还”的号召,拔除了虎山上的农作物,经过大量的考察和比对,发现虎山适宜种杨梅,不需打农药的杨梅,对滇池水质没有污染,不仅能绿化开垦过度的山体,还能产生经济效益。
经过村民们十多年对杨梅树的精心呵护,如今的虎山上已经是一片连绵的果树林。初夏的虎山绿意盎然,藏在这些蓊蓊郁郁之中的660亩3000棵果树上,汁水丰盈的杨梅挂满了枝头。杨梅以及由此衍生的农家生态游已经成了村民的经济来源之一。
甸心村党总支副书记张艳说:“仅靠杨梅,甸心村民的收入一年也有2、3万元了。”
除了杨梅树,村民们还种下了板栗树、梨树、杏树等经济果树,每个季节都有不同的果实收获。曾经“靠山吃山”让山体和水体饱受摧残,现在“靠山吃山”让村民们享受到了保护滇池的红利。
站在虎山顶,滇池美景尽收眼底,被网友们称为最美环湖路,就像一条婀娜多姿的腰带,从甸心村辖区沿湖岸线4公里穿境而过。每年冬天,良好的生态都会吸引红嘴鸥前来安家,冬日的亲水大道边,洁白的身姿化身成导游,召唤了很多游客前来观光。
可十多年前,这里却是一片鱼塘,与滇池水贯通,养鱼的废水未经处理直接排放进滇池,污染极大。随着滇池禁养政策的出台,村里将300亩鱼塘拆除并进行了土地流转,用于恢复湿地。十多年过去了,滇池水是清了,但流转的土地变成了闲置湿地无人管理,滇池水质因为长势茂盛的植物而面临二次污染的可能。
环湖南路上游人不断,抬头是蓝天白云,远眺是碧水青山,可低头却是杂草丛生,让人“连脚都迈不进去”,这个湿地成了村里的卫生死角,影响着最美环湖路在游客心中的印象。
对此,甸心村党总支因势利导,自筹资金8万余元,于2020年在闲置的湿地里种植莲藕50余亩,意在做好湿地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同时提升湿地生态环境质量。夏季,甸心村湿地凉风习习,荷叶荡漾,滇池底泥富含的氮磷肥是莲藕天然的肥料。去年秋冬季,自然生长、肥嫩鲜美的甸心莲藕销售极好。
今年,甸心村乘胜追击,再投资2万余元种植了30余亩海菜。这种我国特有的濒危水生植物,对水质极其敏感,一旦水质受到污染就不能生长。但是海菜花在甸心村的炎炎夏季里,开出了朵朵白花,再过三四天便进入了采摘期。这种植物一年可以收获3—4茬,每公斤能卖10多元钱,在市场上颇受欢迎。
张艳说:“莲藕和海菜不仅能给村集体带来经济效益,还能吸附水中的氮、磷等物质,从而起到净化水质的作用,因此,这两种菜又被村民们亲切的称为‘环保菜’。”
如今的甸心,四季景色皆不同。冬日里,喂完最美环湖路上的红嘴鸥;走进虎山,欣赏春日的桃红杏粉梨花白;伴着夏荷绽放,通红杨梅陆续挂满虎山;带着秋日成熟的黄梨和板栗香,只要一眼、只需一口便能记住这个地方——甸心。
张艳望着虎山说,通往虎山的杨梅林是没有硬化水泥路的,村民想追求一种原生态的方式,让前来游览的客人们脚踏实地登山,徒步行走既可锻炼身体,又能慢慢欣赏周边的绿色,这是有益于身心健康的,汗流浃背后摘下的杨梅也必定是滋味香甜的,再览滇池时,便能切身感受滇池的美丽。前些年,村里搞起了杨梅节,仅第一届前来参加的人数就达到了300余人,采摘杨梅达到了2000公斤。
张艳还说,现在村集体经济还处于发展中,对于“四退三还”闲置下来的土地将采取分步走的方式持续打造,村里打算一点点盘活这些限制的资源,在做好滇池治理的同时,让甸心成为环保游的代名词。(禾肖敏)
责编:闫宇航
赞
踩
路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