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建堂:一带一路建设推进文明交流互鉴

2017-05-12 09:40:24来源:人民日报
字号:

守正持中,和合共生。中道是中国人长期尊奉的伦理准则与道德理想。它注重持中、适度、恰到好处、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用缓和、和谐、适度的方法,达到消融矛盾、稳定社会的目的。中道还讲经权,讲究“中正与权变”,即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统一。中华文明认为,待人接物如果态度偏激,就会导致物极必反。所以中道反极端,要求把握好“度”。由“中”致“和”,是中道逻辑发展的必然结果。守正持中,自然会走向和合,达到和平、和谐。在“致中和”中达到均衡与和谐,就会实现天地有序、万物繁荣、人际和谐。习近平同志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以及对国际安全问题提出的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等,都体现了适中、致和的思路。

深化人文合作的学术理论研究,为文明交流互鉴提供中国方案

习近平同志强调,要推进文明交流互鉴,重视人文合作,加强“一带一路”建设的学术研究、理论支撑、话语体系建设。这一重要论述表明,深入推进“一带一路”建设,需要我们增强文化自信,弘扬中华价值观,吸收借鉴其他文明的价值观念,深化人文合作的学术理论研究,为文明交流互鉴提供中国方案。

天下一家。中国既有独特的天下观,又有独特的家国一体观,认为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所以中国自古就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客观地看,“家”重亲情、重包容、重责任、重秩序、重整体。天下一家理念,是通向信任、安全、和平的大道。习近平同志指出:“中国人历来主张‘世界大同,天下一家’。中国人民不仅希望自己过得好,也希望各国人民过得好。”当今世界,天下就是全球,天下是天下人的天下,地球是全人类的地球。强调天下一家,是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和文明交流互鉴的认识前提与思想基础。

和而不同。习近平同志指出:“几千年来,和平融入了中华民族的血脉中,刻进了中国人民的基因里。”“要倡导和而不同,允许各国寻找最适合本国国情的应对之策。”中华文明倡导“和合”,但同时尊重差异和不同,主张将“和”建立在“不同”的基础上,正所谓“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历史上,中国不迷信武力,对外持“怀柔”政策,极少出现掠夺土地、财富、人口的征伐。汉朝派张骞去西域联通、唐朝派玄奘去印度“取经”、明朝派郑和出使西洋,都是为了求同存异、兼收并蓄,增进中华民族同世界其他民族的人文交流。连接世界与中国的古代丝绸之路,更是一条如丝绸般光滑的和平之路、文明交流互鉴之路。新中国奉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主张“与邻为善”“和谐世界”“不搞文明冲突”“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等外交方针,弘扬了和而不同的中华传统价值理念,代表了人类文明进步的方向。坚持和而不同,也是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和文明交流互鉴的一个重要理念。

义重于利。习近平同志多次强调:“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坚持正确义利观”;“践行正确义利观,义利相兼,义重于利”。中华文明深明“义利之辩”,总体上强调义利一体、义是利之和,但又区别对待不同的行为主体。如孟子对梁惠王讲“王何必言利,亦有仁义而已矣”,表明在义利关系上对治国者与对老百姓的要求不一样:治国者宜行仁义,而不必关注为自己谋利;对一般人而言,可以“义利并举”或“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果过度言利,崇尚消费、享乐和拜金主义,放纵物质欲望,就会面临“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的局面。对于国与国之间关系而言,也是如此。将中华文明的义利观注入“一带一路”建设,在国家层面,强调以义为先、义利兼顾;在企业层面,强调以义取利、义利并举,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有利于贸易互通,也有利于人文交流。

平等共治。“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是中华文明重视的传统价值。“一带一路”建设突出平等共治,为全球治理体系变革提供了试验田和新样板。“一带一路”建设强调“自主、自愿、自觉、自律”与“互助、互利、互谅、互让”,以增强合作动力、减少建设阻力。自主、自愿,体现了对沿线各国的主权和文化传统的尊重,各国根据自身需要决定如何参与;自觉、自律,体现为尽力提供公共产品,为共同利益规范自身行为。“互助、互利、互谅、互让”则突出了东方文明的平等互助智慧。这些都可以成为文明交流互鉴的基本理念。

顾全大局。习近平同志强调,推进“一带一路”建设,要抓住发展这个最大公约数,不仅造福中国人民,更造福沿线各国人民。中国欢迎各方搭乘中国发展的快车、便车。中华文明重视整体利益,在处理个人与家庭、社会、国家的关系时,注重小我服从大我、以整体利益和大局为重,因而产生了“民齐者强”“人心齐,泰山移”“计利当计天下利”等思想。周恩来同志说,中国外事哲学主要来自于文化传统,如“不要将己见强加于人”“决不开第一枪”“来而不往,非礼也”“退避三舍”“首先不使用核武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等。中国儒学重视“忠恕之道”,强调“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强调推己及人、助人即是助己。在“一带一路”建设和文明交流互鉴进程中,各国都需要以大局为重,奉全球命运之公,共同打造更多全球公共产品,帮助落后国家发展,缩小发展差距,促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共同发展、共同繁荣。

(作者为国家行政学院常务副院长)

责编:周秋田

  • 路过

新闻热图

海外网评

国家频道精选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