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哈口岸听“一带一路”轰鸣声

2017-05-16 09:24:33来源:环球时报
字号:

“我们要做通关的清道夫”

  在霍尔果斯和阿拉山口,《环球时报》记者了解到城市面貌的变化,同时看到,“一带一路”强调的“互联互通”在这里是如何变成现实的。

  最令霍尔果斯官员感到自豪的莫过于中哈霍尔果斯国际边境合作中心。该合作中心是世界上首个跨境自由贸易和投资合作区,总面积为5.28平方公里, 3.43平方公里在中国境内,1.85平方公里在哈萨克斯坦境内。进入合作中心无需签证,用一张通行证就可以跨境购买东西。记者看到,挂着哈萨克斯坦车牌的巴士载着一批又一批的哈国游客来购物。一名哈国女孩对《环球时报》记者说,她专门过来买苹果手机,这里的东西“便宜”。“该合作中心很重要,是我们与中亚国家进行融合发展的试验田。如今已做得初具规模。”霍尔果斯市商经委党组书记、主任许新明对《环球时报》说。据郭建斌介绍,该中心每年的出入境人数已从2013年的32万人次升至去年的500万人次。

  中哈霍尔果斯国际边境合作中心仍在不断建设。郭建斌说,“看到中方这侧已比较完善,哈萨克斯坦从去年开始也加快建设他们的园区”。

  在阿拉山口,综合保税区吸引了众多中哈企业。便利的交通环境是许多企业在此投资的重要原因之一,比如哈萨克斯坦的萨尔布拉克有限公司。该企业去年在综保区设立了食用油提炼厂。他们将原料从哈国运到阿拉山口,加工后主要面向中国市场。“我们现在的产量大概是每天100吨油,收到的订单越来越多,因此还在扩建。”萨尔布拉克阿拉山口业务的负责人木哈买提告诉《环球时报》记者。王勇向记者介绍说,阿拉山口综保区已吸引200家企业入驻,工作人员去年达到1000人,今年预计将突破3000人。

  阿拉山口在口岸建设等方面下足了功夫,已拿到肉类、粮食、整车、冰鲜水产品、木材等进出口资质。至于中欧班列,王勇说,去年有1200多列从阿拉山口经过,今年有望增加至1500列。

  霍尔果斯也正扩大口岸承载能力,积极实现通关便利化,除了基础设施建设,还取消了多项收费项目,并实施“边检、海关、国检联合检查”。“我们不做通关的绊脚石,要做清道夫。”郭建斌对《环球时报》记者说。

  两个口岸的发展颇有成效,也面临诸多挑战。“我感觉距离国际预期还有很大差距。”许新明接受《环球时报》采访时说,霍尔果斯目前的定位是服务全国,这个目标对基础设施、配套服务等要求非常高,霍尔果斯需进一步发展,同时需要更多政策和财政支持。许新明表示,目前许多基建项目资金来自当地财政,中央和自治区政府提供的资金量不是很大。此外,霍尔果斯经济开发区在政策方面需要更多自主权。“国家允许一个地方先行先试,允许你自主创新。如果没有自主权,很难做到创新。”说到中哈霍尔果斯国际边境合作中心,郭建斌表示也有一些问题,比如如果在合作中心发生民事纠纷该如何解决,中哈法律如何在这里适用,“这些问题需要国家层面去研究与解决”。

  阿拉山口市委副书记、综合保税区管委会常务副主任王勇对《环球时报》记者提及了阿拉山口物流运输、海关监管等方面的问题。他尤其提到:“我们这么重要的能源、粮食口岸,现在连高速公路、高铁都没有。”

  不过王勇强调:“有了问题不怕,我们去解决就好嘛。‘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实际是一种改革实践,能促进我们国家的政策环境等与这个倡议配套,然后促进并服务于实践。”

责编:周秋田

  • 路过

新闻热图

海外网评

国家频道精选

新闻排行